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城市是社會文明的集中體現,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好人民城市,需要從各方面、多角度進行精心設計和系統考量,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城市治理和建設的各個環節。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圍繞“賦能城市發展”主題展開解讀。
推進城市更新是新發展格局下的必然選擇
新發展階段的“城市更新”目標是實現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等多維價值的動態平衡。城市有機更新涉及多元利益主體,在城市更新的不同階段,需要設立有效的價值調和機制來平衡不同主體的價值期望,找到促進公共價值實現的最優路徑。在具體的城市更新實踐活動中,需要根據不同的空間特征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對于空間權力關系復雜、公共性需求較高的區域,要突出政府等公權力的主導作用;對于空間權力關系相對簡單、公共性程度較低的區域,可突出市場機制的作用;對于空間權力關系相對簡單、公共性程度較高的區域,應注重構建多層嵌套的治理結構,形成價值追求的合力。為滿足創新要素的新空間需求,城市更新從策略上要建立適應創新不確定性的規劃管理體系;基于多元化的空間價值訴求和現實主體利益分化采用不同的策略組合方式;通過城市空間供給與治理創新,形成對創新型經濟的有力推動、有效支撐。詳情
以韌性城市和智慧城市融合提升管理水平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交織疊加,韌性城市關注安全,智慧城市關注效率,未來二者將隨著建設概念和目標的不斷發展探索融合的可能性。韌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充分融合建設的核心在于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現有頑疾之間的結合點。一方面,韌性城市建設要注重與已有智慧城市系統的協同性、嵌套性和整體性,在建設全過程需要相關部門依據城市規劃和管理的專業知識以及科學方法,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現有的頑疾之間的結合點,使城市的每個智慧要素都具有韌性。另一方面,要辯證地厘清韌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邊界與交集,確立科學的、全面發展的智慧城市和韌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著力發現智慧城市與韌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的矛盾點,不斷迭代融合建設方案。同時,韌性城市和智慧城市的融合要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在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增強管理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提升人民的參與度和參與水平。詳情
以數字經濟發展賦能城市綠色發展
城市綠色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城市綠色發展是尋求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的重要途徑。對于綠色發展而言,數字經濟能夠產生結構優化效應,數據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要素的替代優化了要素配比結構,技術滲透與產業融合則有助于優化城市產業結構;能夠產生資源配置效應,從供給端、需求端兩側發力重新配置城市的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促進內在有效信息的提取利用和分析評價;能夠產生技術創新效應,生出眾多數字型低碳技術、能源技術與環保技術,激勵企業主動革新傳統的產品服務創造方式與價值盈利模式;能夠產生智慧治理效應,通過智能監控、實時監控與精細監控加強對企業日常生產與經營的全流程、全時段監督與約束,并通過探索大眾參與的環境規制模式提升居民綠色發展意識、改善城市的生態效率。詳情
以都市圈建設提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都市圈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局部人口過度集中、城市結構布局不合理、治理難度加大等問題,推進都市圈建設,能夠有效應對當前超大特大城市發展中存在的資源過度聚集和結構失衡,激活區域發展動能;有助于增強各地協調聯動,促進基礎設施通達均衡,推動全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提升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有助于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帶動小城鎮及鄉村地區可以充分利用都市圈的各類資源條件,挖掘自身特色資源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挖掘區域發展潛能,提升區域內各類人才、知識和技術等創新要素的集聚效率,推進都市圈在生產力布局、交通網絡體系、公共服務供給、管理制度機制等方面實現協同、融合、共贏。詳情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