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龐大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
2022年9月,最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在交叉學科門類中設置一級學科——區域國別學。區域國別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只有從不同學科視角貢獻知識增量,通過融合、碰撞和創新,才能最終形成學科共識。
身份認同:區域國別學的平臺意義
區域國別學具有重要的學科平臺意義。對于從事區域國別問題研究的學者來說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身份認定。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八個研究所為例,此前只有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有明確的學科導向: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經濟學。其他區域國別研究所的學科均為自身研究方向的“加總求和”,比如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優勢學科是“俄羅斯學”,由俄羅斯政治、俄羅斯經濟、俄羅斯外交和俄羅斯歷史四個研究方向共同組成,四個方向各有核心議題,而且與其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自動結界”,相對封閉。其實,從嚴格的學科意義來說,“俄羅斯學”稱為“俄羅斯問題研究”更為合適。
現在,區域國別學的設置讓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除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外其他七個區域國別研究所(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歐洲研究所、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當然,即使有了這個共同的身份認同,目前區域國別學依然還是學理性不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本假定、專有概念、理論范疇、重大議題、邊界范圍、檢驗方法這六個構成學科的基本要素眾說紛紜,沒有形成廣泛共識。
即使學科要件還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建設,但這種身份認同至少具有如下意義。其一,區域國別研究“跨學科”“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天然屬性得到承認。其二,盡管各研究所研究對象不同,但是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共通性,這就為多學科融合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其三,有利于從“三大體系”建設的高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學。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區域國別學建設需要站在大歷史觀、大戰略觀的高度,加強研究規劃的制定,為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高中國國際影響力、塑造力和感召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撐。
系統研究:區域國別學的看家本領
系統研究,指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的統一。在一定意義上說,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是一對矛盾。如果只有歷史研究,沒有現實研究,或者只有現實研究,沒有歷史研究,那么系統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或者說就談不上系統。區域國別研究此前一直強調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的統一,區域國別的研究者也都把成為區域通或者國別通視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梢哉f,關于具體區域和國別的系統研究是區域國別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看家本領。
區域國別學成為一級學科后對于系統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域國別學的二級學科設置及一般研究路徑也是系統研究的題中之義。目前,區域國別學尚未就二級學科的設置達成共識。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的研究所設置,區域國別學可以按照世界區域和重要國別設置二級學科,即歐亞方向、歐洲方向、西亞非洲方向、拉美方向、亞太方向、北美方向,并加強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重要國別研究。
在二級學科方向設置基礎上,加強跨學科綜合研究,力求構建區域國別學建設的一般路徑??梢詮膮^域觀認知的演變、地緣與文明概念下的區域內涵、世界政治中的區域構成等三個視角切入,研究區域國別政治(國家構建、國家認同、制度觀念)、區域國別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結構、經濟機制)、區域國別文化(歷史傳承、文化認同、文明多樣性)、區域國別外交(區域關系、雙邊關系、外部聯系)、區域國別安全(傳統安全、非傳統安全、安全與發展)、區域國別合作(時代環境、一體化構建、合作制度)、區域國別治理(國際體系、全球治理、地區治理)。
在各區域研究的基礎上,區域國別學的系統研究必然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可以探索將“兩史一路一文明”作為區域國別學系統研究的核心路徑。
“兩史”,即區域國別史和全球通史。這是區域國別學的研究底色,也是研究基礎。比如,研究俄羅斯就需要掌握俄國史、蘇聯史、中俄關系史等區域國別的歷史,也需要研究全球通史中的俄羅斯。俄羅斯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它一直是世界歷史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通過各個歷史時期世界政治的發展軌跡和俄羅斯同期發展主題的比較,可以更好地理解俄羅斯發展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特點。
“一路”,即發展道路。各國從各自的實際國情和歷史文化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發展道路問題涉及各國如何走向現代化、如何融入當代世界等重大戰略問題。
“一文明”,即區域國別的地域獨特性及文明。既包括研究國家本體以及本國和本區域的共同心理特征,即國民性。更要研究國家本體背后依托的文明。世界是一個整體,單就層次結構而言,可以簡單劃分為國家-區域-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在一定區域之內,各個區域構成整個世界。國家和區域既具有地理特點和地緣屬性,也具有文化內涵和文明特征,因此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區域國別研究強調的地域獨特性本質上與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對立統一。
理論研究:區域國別學的制約瓶頸
區域國別研究時至今日依然有一大痼疾,突出的問題是研究的理論性不夠。在這個問題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只重視搜集材料,忽視理論,缺少深入的理論分析,其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就事論事、材料堆砌的水平上。另一種傾向是忽視大量搜集和占有豐富的資料,往往從概念或想當然出發,食洋不化,空洞議論。從概念到概念,大而不當。這兩種傾向的共同點是將理論和實際隔離起來。區域國別學這兩個理論研究困境的解決,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聚焦三個理論研究方向。
一是對國家行為根源的研究。比如,俄羅斯何以為俄羅斯?什么是俄羅斯?從俄國歷史如何看歷史上的俄國?這也是區域國別研究特別看重的國家特性問題,找尋區域國別學的獨特性和特殊性。同時,僅僅停留在特殊性是不夠的,從特殊經驗中發現一般知識也是區域國別學的目標。比如,通過研究國家行為根源進而探尋國家興衰根源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飛躍。
二是中長歷史時段的經驗總結。這里的中長歷史時段指的是社會時間而不是地理時間,并且有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一般認為的時間劃分點。比如,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轉型與發展即為一個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三是對中層理論的改造與推進。區域國別新問題新挑戰層出不窮,不斷挑戰現有的中層理論,因此在運用現有的中層理論對區域國別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時,應當根據實際改造理論,新增加一個維度或者改變一個維度,提出新的分析框架,從而推進理論,以求抓住事物的整體、本質、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運用理論-改造理論-推進理論-提出理論,這可能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理論發展路徑。
綜上所述,未來區域國別學在把握身份認同的基礎上,應繼續加強“兩史一路一文明”的系統研究,并聚焦國家行為根源研究、中長歷史時段經驗總結和中層理論的改造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