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基礎研究、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就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凱華、藺潔:加快構建有利于基礎研究的制度體系】
中國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陳凱華、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藺潔認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建立以人才質量為導向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制度。一方面將科學教育納入跨機構、跨部門的重大戰略規劃。另一方面完善基礎學科專業的招生選拔機制,建立符合基礎研究活動需求的研究生教育培養制度。二是要建立多元導向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制度。建立中期財政科技預算規劃機制,保障中央財政科技支出中基礎研究經費穩定增長。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化財政科技支出的科技創新導向,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基礎研究的暢通渠道。三是要建立效率導向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制度,以提升基礎研究組織效率為目標建立健全基礎研究項目組織制度。建立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科學問題常態化凝練機制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選題機制。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科研團隊。以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為主要著力點,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四是要建立動力導向的基礎研究環境保障制度。以激發基礎研究人才研究動力為目標建立健全基礎研究環境保障制度。完善基礎研究項目和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寬容失敗的基礎研究環境,加快基礎研究人才的收入構成改革,強化對基礎研究人才的生活保障。
摘編自《光明日報》
【原新:用好市場化手段,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表示,必須更好利用市場化手段,提升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效率,加大養老服務供給,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加快市場擴容,提高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通過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大型養老服務機構集團化、連鎖化發展,鼓勵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作為投資主體提供養老服務。在政府加社會資本的PPP運營模式中,嚴格履約,保護非公共部門經營自主性。其次要完善市場體系,豐富養老服務供給內容。一方面要立足社會效益,充分發揮專業和機構網點優勢,提高專業化水平、努力降低服務成本。另一方面要力爭與基本養老、醫療等兜底型養老服務做好銜接。最后要提高支付能力,激活養老服務有效需求。調整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減少物價上漲對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影響,夯實老年人實現養老需求的物質基礎。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不斷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的基礎上,穩妥實施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多渠道籌資機制,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制度,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激勵發展個人養老金,逐步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圍繞醫養結合和康養結合的養老需求,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健康老齡化過程中的養老護理需求提供資金保障。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向東:進一步發揮基礎設施的積極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向東認為,以信息網絡為基礎,以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應用手段的新型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方面正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新型基礎設施,有利于筑牢數實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推動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也是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重要基礎保障。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對更加完善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的需求愈加強烈。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引發創新基礎設施變革,數據、算力、模型將成為開展科技創新必不可少的工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加快培育新型基礎設施高質量出口能力,能有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實走深,幫助沿線國家建設以現代基礎設施為支撐的數字經濟體系,增強其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扎實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既要重視新型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與“軟聯通”,又要不斷提升新型基礎設施的出口能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田大洲、宮倩楠: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田大洲、宮倩楠表示,近期,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發布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這一舉措將進一步優化我國人才培養結構,有助于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體系,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第一,高等教育學科目錄調整,客觀反映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作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的高等教育,必須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第二,高等教育學科目錄調整,將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有助于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體系,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調整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是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緩解人才培養中知識技能相對單一,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問題,是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的關鍵舉措。第三,高等教育學科目錄調整,有助于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要以強化就業優先為導向,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政策與教育、投資、產業等經濟社會政策聯動,重點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拓寬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基本穩定。
摘編自《工人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