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馨
5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致2023中關村論壇的賀信中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
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是以開放共享精神促進國際合作、共同破解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在不同國家和民族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彰顯了中國力量。
?。ㄒ唬?/strong>
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是客觀現實。當前,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一方面,資金、信息、人才、數據高度流動,人類生活的關聯程度前所未有。文明交流的客觀需要愈加強烈,文明交融的廣度、速度和深度不斷加大、加快、加深,文明互鑒的時代意義更加突顯。另一方面,世界經濟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糧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機疊加,人類發展面臨重大挑戰。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所面臨的共同時代考驗。各國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不同文明包容互鑒、共存共榮是人心所向。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透射著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記憶與發展邏輯,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權利。與此同時,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但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文明優劣論”“文明沖突論”“制度對抗論”的雜音不時響起。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當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組建“價值觀同盟”、挑起意識形態對抗等做法令人憂心,嚴重阻礙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要求和平與發展的愿望更加迫切,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呼聲更加強烈。
不同文明之間“是沖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重大關切,世界文明面臨方向性抉擇。人們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事關人類文明進步,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在人類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正當其時。
(二)
全球文明倡議主張各國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內涵豐富、邏輯嚴密、體系完整。四個“共同倡導”既有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又有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主觀態度,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是推動不同文明和衷共濟、和諧共生、互尊互敬、互諒互讓的重要遵循。
一是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只有從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客觀實際出發,才能以平等的眼光欣賞其他國家與民族解決自身發展問題的智慧,才能在對等交往中構筑守望相助的友誼,才能形成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即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二是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最持久的力量。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凝聚了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各國應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前進,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三是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各種文明是各民族歷史探索和開拓的豐厚積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深層指引。文明的傳承給予現代人的不僅僅是解決新的時代問題的智慧啟迪,更用歷史與現實證明,本民族有權利、有能力、有信心探索實現有自身民族特點的現代化、靠自身的努力創造美好生活。
四是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要從搭建平臺、開辟渠道、創新模式入手,廣泛開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動,推動各種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實,為不同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創設平臺和環境,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三)
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關鍵在于是否符合本國國情,能否獲得人民擁護和支持,能否帶來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能否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綿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社會發展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史充分說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的。
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余年奮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出勃勃生機,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恢宏氣象,夯實了中國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中國從各國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共同追求出發,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全球文明倡議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和實踐路徑,是中國對不同文明相處之道的積極有益探索。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十年,是將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進步動力的十年,也是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的十年。在習近平主席親自擘畫、親自倡導下,中國主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文明古國論壇等重要活動,為促進各國文明交流發展搭建新平臺,為推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凝聚更多共識,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
全球文明倡議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回應民心所急所盼,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正是因為基于對客觀規律的總結和對主觀期待的回應,全球文明倡議自誕生之初就有了歷史和人民共同賦予的力量基點,注定有廣闊的空間和光明的前途。(張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