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數字文明、國家海洋戰略、城市生物多樣性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黃凱南: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發展需兼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轉型升級】
山東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校(院)長黃凱南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必須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系統性增強供給側的創新動力為方向,構建由創新驅動的高質量供給體系;同時必須持續推動需求結構的轉型升級,并且需求側的管理目標必須從提升短期內的有效需求,轉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長期潛在增長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是促使供給能夠適應需求結構的轉型升級,需求側的轉型升級會進一步牽引和推動供給側的結構轉型升級,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同演進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機制。實現供給與需求總量和結構的動態平衡則需要以加快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具體措施,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懷勝:建構數字安全要正視數字文明發展的可能風險】
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懷勝指出,建構數字安全,要正視數字文明的轉型性文明風險和內源性文明風險。一方面,數字社會經由數字安全實現數字文明。在從科學技術向文明傳導的每一個演進路線圖中,數字安全都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數字安全要反向掃除阻礙、制約數字經濟的各類障礙、困難、風險、隱患,從而實現對數字經濟的正向促進、鼓勵、支持作用。目前的社會規則、制度體系、思維習慣、文化觀念都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實現從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的過渡,需要數字安全建構穩固的橋梁。另一方面,數據治理、身份治理、數字鴻溝乃至數字時代的主體性危機等,既可能是數字文明的創新性因子,也可能異化為數字文明演進的危險因素,這都取決于數字安全體系對數字風險的馴化程度。加強數字安全治理,需要處理好秩序與自由、權力與權利、平臺與個人的關系,妥善化解數字文明進程中的技術風險、倫理風險、文化風險、制度風險。
摘編自光明網
【陳詩波:在新形勢下加強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建設】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詩波指出,當前我國面臨的海洋領域新形勢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海域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嚴峻,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成為維護我國領海安全的根本保障;二是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海洋開發和海權盛衰的決定性支撐;三是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愈發突出,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成為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手段。新形勢下,我國需要加快建設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型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具體措施來看,一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新型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體系。二是強化海洋領域基礎研究投入,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推進海洋領域新興學科建設,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海洋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探索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在科研方向、人才管理、成果轉化等方面賦予其更多自主權。四是積極培育一批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在研發投入和政策出臺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摘編自《科技日報》
【楊開忠:以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城市品質】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認為,隨著城市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開展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是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而地方品質在根本上決定地方吸引力、創新力和競爭力,是一體化全球化條件下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驅動力。生物多樣性構成地方品質一個基本方面。隨著人民美好生活對良好生態環境需要的不斷增長,城市生物多樣性在城市品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發展城市生物多樣性,可以從兩方面思路著手:一方面是把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作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戰略;另一方面是把自然明確納入治理模式,實現治理模式從無自然的兩部門或三部門向納入自然的四部門轉變。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