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創新資源、健全資源環境要素、金磚合作、建設農業強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海蕓、萬勁波: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統籌推進創新中心建設】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海蕓,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此,首先,應該以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為載體。暢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和產業化通道,拓展科技領軍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注重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者”“答題者”“閱卷人”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從更深層次推廣“揭榜掛帥”組織機制。其次,要以穩定多元的投入機制為保障。優化財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方式,堅持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杠桿放大效應,持續完善創業投資引導機制,通過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PPP等市場化投入方式,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對重點高精尖項目的早期投資和長期投資,培育更多耐心資本。再次,要以適度超前的數字化新基建為支撐。筑牢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基礎底座,構建產學研融合、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創新生態。最后,要以開放拓展科技應用場景為牽引。充分挖掘超大城市、大城市科技應用場景豐富多元的獨特優勢,有力支撐新技術新產品的快速研發應用與迭代升級,加快高精尖產業化項目熟化落地。
摘編自《光明日報》
【許光清: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許光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這是我國資源環境領域一項重大的、基礎性的機制創新,是在資源環境要素配置中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一項重要制度改革,對于提升資源環境要素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是運用市場化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新征程上,不斷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需要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強化總量剛性約束,優化完善配額分配方法,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行業范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需要完善資源環境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健全交易制度和技術規范,完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管理制度;需要提升資源環境要素交易監管水平,推動數據標準統一規范,加強數據質量監管力度和運行管理水平;需要持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強化法治支撐和保障等。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磊:踐行全新合作理念,金磚合作展現巨大吸引力】
北京師范大學金磚國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王磊認為,作為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金磚國家砥礪前行,攜手構建高質量伙伴關系,持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性變革。一是金磚國家堅持倡導開放包容。10年來,金磚國家啟動金磚國家與區域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機制,先后舉行了同非洲國家、南美洲國家、上合組織成員國、孟加拉灣經濟技術合作倡議國等地區國家之間的對話會,體現出金磚合作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中國創新性地提出“金磚+”合作機制,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融入金磚合作提供了有效路徑。二是金磚國家堅持推動合作共贏。金磚國家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采取平等和協商一致的原則進行決策。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格局演變,金磚國家打造全面、緊密、務實、包容的高質量伙伴關系,結伴而不結盟。為應對層出不窮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金磚國家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相互支持,對話而不對抗。三是金磚國家堅持聚焦共促發展。金磚國家筑牢務實合作的基礎,持續不斷地推進在貨幣金融、貿易投資、能源資源等領域的合作。近年來,金磚國家又不斷加強在供應鏈、物流鏈、農業和糧食安全、本幣結算和跨境支付、疫苗研發和公共衛生等廣泛領域的合作。將全球發展作為合作重點。四是金磚國家堅持追求開拓創新。金磚國家打造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加強在未來網絡、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制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準化等領域的合作。緊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重視加強數字時代的人才培養。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軍:深入理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深刻內涵】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軍表示,深入分析建設農業強國的歷史邏輯與現實意義,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為什么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理解。如今,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嚴峻。這些問題若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必須著力破解上述矛盾和問題,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第一,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一方面,農業的穩定發展能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并為其他行業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是明顯的短板弱項,只有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第二,建設農業強國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前提。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其生活水平的提升與農業強國的建設步伐息息相關。和城市相比,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相對薄弱,精神生活也相對匱乏。此外,農業還承擔著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的任務,要提供更加科學、綠色、均衡的農食產品。第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可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必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使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具有更高附加值,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