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價值遵循。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精心摘編多家媒體多位專家的解讀文章,以饗讀者。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雙創”之路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錢念孫在《光明日報》刊文指出,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首先要對我們民族悠久而輝煌的歷史進行系統梳理。這需要站在時代高度、運用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對久遠歷史的缺失處和模糊處認真考索,拾遺補闕,使中華文明的歷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尋訪搜求,網羅打撈,使歷經滄桑而流傳下來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傳承。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不僅需要對歷史家底進行摸排清點和保護展示,還要對浩瀚歷史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深入發掘和現代闡釋。我們賡續中華文明的歷史,并非只是為著發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曬老賬,說明過去如何闊綽和輝煌,而是在摸清和了解過往歷史進程的同時,著重探索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做到以史為鏡和知往鑒今。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目的是在新的起點上,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雙創”在解答近代以來的時代之問,即“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既超越了簡單反傳統的文化激進主義,又超越了盲目抵制外來思想的文化保守主義,在古與今、中與西的碰撞和交流中,為如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指明了具體可行的路徑。 【詳情】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守正創新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中央黨校文史部林雅華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刊文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譜寫中華民族的嶄新篇章。一是堅持守正創新,譜寫當代華章,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細致深入的學術研究,以盡可能寬廣的視野對文化傳統進行精細梳理,尤其要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工作,形成較為完整的基于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進一步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二是堅持守正創新,譜寫當代華章,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要以新的文化使命感不斷推動“雙創”由自發轉變為自覺,推動新的思想解放,破除老觀念,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態度,在“民族的形式”與“時代的內容”之外,結合新的技術手段以及新的表達形式,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的時代內涵,讓其精神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融通與共鳴。 【詳情】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傳承好具有中華文明精神特質的文化遺產
文化的創新、文明的開創,離不開對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傳承。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凝結著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不僅為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提供了強大的智慧啟示與情感動力,也是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寶貴資源。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曉帆在《人民日報》刊文表示,我們需要總結摸索出一套立足中國國情、兼具國際視野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與實踐路徑。一方面,要以理論體系建構與管理制度完善引領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第一,深化文化遺產價值與理論研究,服務新時代文化建設需求。必須站位于大歷史觀的宏觀視野,以文化遺產價值研究為重點,讓中國經驗和中國知識助力國際文化遺產理論的發展。第二,加快完善文化遺產管理的頂層設計,推動城鄉文化融合發展。要建立起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統籌協調平臺和機制,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體化;同時進一步完善系統性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建構起文化遺產社會功能性分級分類管理體系,解決好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難題;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機制,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另一方面,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拓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路徑和方法。從闡釋體系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拓展文化遺產轉化路徑,突破以往行政區劃和遺產類型的壁壘,以系統性的視角搭建起文化遺產“保護—闡釋—傳播”的解決方案,用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加強文化遺產研究的國際化合作,圍繞人類文明重大主題與使命,廣泛開展文化遺產的多形式對話,共同推進文化遺產展示、傳播和交流,為聯合申報世界遺產提供智力支撐。 【詳情】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張卓然在《學習時報》刊文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修煉好“內功”。只有切實把我們自身的文化建設好,做到“形于中”而“發于外”,才能夯實國際傳播工作基礎,提高國際傳播效果。一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二是要更好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讓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