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口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法律經濟學、人類文明新形態、數字公共產品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呂煒、劉欣琦:財政政策助力人口高質量發展】
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呂煒、劉欣琦指出,人口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完善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應“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這為財政政策有效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在優化教育財政支出結構方面,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就業資金保障,積極用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在完善稅費優惠和補貼政策方面,打好托育政策“組合拳”,促進生育政策與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同向發力;促進托育與育兒婦女就業政策有序銜接,探索家庭嬰幼兒照護補貼制度,優化完善“六稅兩費”政策;強化財稅政策有效落實到位,推動各類補貼政策“直補快辦”。在科學籌劃養老支持政策方面,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水平,拓寬養老領域資金投入渠道,實施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挖掘“銀發族”人才資源、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鼓勵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穩步增加全社會養老財富儲備。在完善健康服務和保障政策方面,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支持健康服務公平可及;建立結果導向的健康投入機制,開展健康投入績效監測和評價;優化資金使用方式,支持健康服務融合創新。在充分利用地方財力方面,強化制度創新,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健全中央和省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聚焦重點區域,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升特殊類型地區民生財政保障能力;順應產業發展和人口流動趨勢,加強財政與產業、環保、區域等政策的協同配合,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增長極。
摘編自《光明日報》
【徐文鳴: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律經濟學,為以高質量法治保障高質量發展提供學理支撐】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教授徐文鳴指出,法律經濟學者要貫徹落實黨中央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律經濟學,為以高質量法治保障高質量發展提供學理支撐。一方面,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積極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另一方面,用好實證分析工具,為支撐高質量法治建設積累科學論據。要重視調查研究,用好調查研究收集到的數據和案例,以此度量法律規范實效,為改進立法、執法和司法提供學理支持;借鑒科學實驗的分析框架,通過實證分析方法研究法律規則對各類主體行為的影響,進而更精確地預測司法改革的效果。同時,發揮交叉學科優勢,加強對新興、復雜領域的研究。新征程上,一些新興、復雜領域的法治問題不斷涌現,亟待深入研究。例如,隨著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何科學評估并優化營商環境,在法治軌道上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如何更好深度參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法治建設?等等。立足我國豐富的創新發展實踐,總結我國法治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特征,將有力推動中國特色法律經濟學建設。
摘編自《人民日報》
【曲茹、張嘉印:多角度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立場】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曲茹、張嘉印表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歷百年風雨與奮斗實踐形成的文明成果,以全新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為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作出重要貢獻。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立場,對于創新馬克思主義文明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遠意義。一是從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立場。在百年奮斗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把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的事業中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二是從協調發展的文明體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立場。在物質文明方面,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政治文明方面,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精神文明方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將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崇高使命;在社會文明方面,建設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生態文明方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三是從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立場。與西方現代化造成人與人關系的物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其實踐路徑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四是從中國方案的世界意義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立場。人類文明新形態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價值底色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極大推進了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隆云滔:構建數字公共產品開源開放創新生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隆云滔表示,數字公共產品已經上升到數字價值鏈的關鍵位置,能提供更多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還能成為激活創新的驅動力。我國基礎軟件特別是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取得了相當成績,但在國際復雜局勢下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此,亟須從頂層設計上加快構建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在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構建數字公共產品體系方面,開展對數字公共產品理論的系統研究,界定好數字公共產品內涵與外延以保證其公共屬性;推進底層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應用,建立數字公共產品孵化器,探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加快底層核心數字技術的共同研發與自主可控;充分發揮央企、國企在數字公共產品基礎設施建設的領頭羊作用,協同大量中小企業積極參與開源,貢獻開源。在加大數字公共產品投資支持力度方面,將公益基金與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結合,通過國家數字公共產品公益基金大力支持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如操作系統、中間件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公共產品公益基金頂層設計,從制度設計、人才激勵、項目挖掘、項目孵化、管理辦法等加強數字公共產品的管理、研發與運營;豐富數字公共產品的商業運作模式,依托公益基金保障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在技術應用及市場推廣方面創新商業模式。在加強數字公共產品開放的國際戰略合作布局方面,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開源組織積極協同合作共同推進,營造開放的開源創新生態氛圍;積極融入全球數字創新體系,提供數字公共產品,改變傳統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以國際視野為開源生態建設做出貢獻;推進優質開源項目出海,積極推進國際開源政策、開源規則設計、開源社區融入等方面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拓展國際化路線。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