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方輝(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參觀了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中國考古博物館的“文明起源”和“宅茲中國”專題展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的當天,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師生正在開展章丘焦家、高密前冢子頭兩個遺址的考古發掘。當天晚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傳來,正在兩個遺址上進行考古作業的師生無不為親身參與到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深感自豪,備受鼓舞。焦家遺址考古項目是海岱地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項目,曾經獲批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實證黃河流域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重要支撐;前冢子頭遺址考古則是考古中國·海岱地區夏商周考古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實物證據。兩個考古項目都從區域歷史、區域考古角度,助力中華文明探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這一重大歷史命題的研究。因此,結合這兩個考古項目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體會尤為具體、深刻!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全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多次對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這次重要講話首次系統闡述了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再次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揭示中華文明史發展歷程
考古學對于研究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與上述重要講話精神一脈相承,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我們深刻理解和認識“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華文明具有的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其發展的連續性。一百多年來,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已經揭示出我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發展歷程。尤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開展的考古發掘和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揭示了五千多年前以浙江良渚古國和山東焦家古國兩個原生性古國的面貌。其中,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原生型“古國”城址的代表,屬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已發掘房址、大型貴族墓葬和祭祀坑等遺跡20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萬余件,從制造工具、建設村落、營造城池等各方面展現出“文明要素齊全、文明社會開啟、以棺槨制度為代表的禮制初步形成”等多重特征,有力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由生活在大汶口、焦家、崗上等遺址的先民創造的一整套“禮制”,開啟了我國禮樂文明的先河。歷經滄海桑田,五千多年前曾經高聳的城墻雖然只殘存不足半米的墻基和城門通道,但精美絕倫的白陶、黑陶、玉器、體現等級制度的多重棺槨仍然向世人訴說著焦家古國的輝煌。尤為重要的是,由大汶口文化創造的這套禮制系統,被夏商周三代王國禮制完整繼承,為我國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脊胖袊ずa返貐^夏商周考古研究項目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從區域考古、區域歷史的角度,研究三代國家由夷夏東西到夷夏融合的過程,闡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動因。目前正在開展發掘工作的高密前冢子頭遺址地處膠河流域,是膠東半島與內陸地區的分界線,也是王朝一體化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區域,已初步揭示出作為王朝系統的周文化與東夷本地的珍珠門文化融合共生實物遺存,為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撐。
通過禮制認同達到文化認同
禮樂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當人類由平等社會發展到復雜社會,需要有一定的強制力對人們的行為加以約束、懲戒,由此產生了最早的社會準則、法規、制度,其核心就是王權。在我國,用于維系、支撐王權合法性的信仰體系就是禮樂文明。精英階層通過不斷的、季節性舉行的禮儀樂舞活動,表達對天地山川圣靈的敬畏之心,通過反復再現、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達到凝聚族群向心力、強化文化認同感的目的。這些禮樂儀式隨著文字體系的成熟而發展成為典章制度,即禮制。
中華文明連續發展這一突出特征,是有其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基因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敝腥A民族的文化基因有很多,學者們已經做了若干歸納。從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分析來看,筆者認為最核心的文化基因是以祖先崇拜為基礎的文化認同,其精神實質就是禮樂文明,其物化形式則是產生于史前時期、成熟于三代王朝的不同材質的禮樂器具。三代文明的一體化過程,就是禮樂文化被接受的過程,其背后體現的是祖先認同、文化認同的過程。
世界上對中華文明史進行客觀評價的學者不在少數,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曾說過,中國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且文明發展沒有出現間斷的國家。他認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種本領和成功經驗,無疑源自以禮樂制度為核心的文化認同。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表現形式的禮樂制度,在考古學文化方面具有極高的顯示度。對此,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文德安(Anne Underhill)、芝加哥費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加里·費曼(Gary Feinman)對此深有感觸。長達20多年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揭示出魯東南沿海地區上迄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下至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帝國這一長達五千多年的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進程。費曼還與筆者合作發文,闡釋從史前至周王朝時期各個區域不同族群通過禮制認同達到文化認同,并通過秦漢帝國鞏固統一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達成文化共識的過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所指出的:“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敝腥A文明的其他突出特性,也都以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為基礎。因此,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并將其發揚光大,是新時代每一位歷史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