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倫理學發展、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同舫: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人類發展新篇章】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同舫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不斷譜寫人類文明發展新篇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了人類在相互聯系、彼此依存中不斷增進整體利益,推動全球生產力更加均衡發展,促進不同文明命運與共,讓發展成果由各國共同分享;摒棄了“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堅持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要打造的是一個容得下各國共同成長和進步的世界,將有力促進不同文明合作共贏、和合共生;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和支持各國人民對現代化道路的自主選擇,要建設的是一個能夠承載不同形態文明、能夠兼容多樣現代化道路的世界,促進不同文明包容共存。
摘編自《人民日報》
【孫春晨:以包容并蓄和自信開放的心態建構中國自主的倫理學知識體系】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孫春晨認為,當代中國樹立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傳統,也要與世界多種文明形態展開廣泛交流互鑒。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既存在差異性,又具有共通性和共享性,人類多樣的文明形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不同的文明形態能夠也應該交流互鑒。建構中國自主的倫理學知識體系,既要傳承弘揚本民族的道德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念,又要倡導和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當代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活力,體現在能否以包容并蓄和自信開放的文化心態與研究態度,吸收并借鑒人類不同文明的發展成果,從而再鑄合乎時代發展需要的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傳統和中國自主的倫理學知識體系。而全人類共同價值旨在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稻葵:中國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需進一步釋放潛力】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指出,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具備形成并完善統一大市場、在高科技領域發展迅速、國內再分配能力較強這三個成為經濟全球化引領者的基本條件。未來進一步釋放中國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潛力,需要堅持科技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水平,進一步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與國際同行共同交流研究,以此推動中國引領的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需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進一步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和潛力,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加快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讓全體中國人民從發展中共同受益;需要積累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經驗,探索與其他國家協商談判的方式和路徑,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溝通能力與國際組織工作經驗的人才,持續提高國際化的軟實力。
摘編自《北京日報》
【丁明磊:多點發力縱深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時期縱深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需從四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加快培育數據、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健全技術產權、價值評估、流轉交易、價值擔保、誠信監督等機制,建設互聯互通的數據與技術要素交易網絡,促進技術和數據要素流通和與資本等要素深度融合。二是構建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融通發展的科研組織體系,重點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和技術領域集成創新,進一步提升發現和布局未來產業競爭新領域新賽道、支撐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體制機制和組織模式,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標準化和數字化。三是著力推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科技供給體系,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大科研,提升成果質量,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四是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四鏈”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帶動人才、知識、技術、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跨區域跨行業高效融合。
摘編自《天津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