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擔當”學術研討會
暨《重慶社會科學》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渝召開
光明網訊(記者 趙宇)5月20日,由重慶社會科學院主辦、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承辦的“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擔當”學術研討會暨《重慶社會科學》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重慶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00余位學者和期刊負責人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及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責任擔當問題,慶祝《重慶社會科學》創刊40周年。此次會議由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協辦。
開幕式上,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曾維倫在致辭中指出,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要強化理論學習,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強化精品意識,著力提升首發影響力;強化創新引領,改革完善制度機制;強化數字轉型,迭代升級核心競爭力。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東南學術雜志社社長、總編輯鄭東育在致辭中指出,學術期刊應恪守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為大力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題體系的建設和創新,以及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有力的思想和智力支持。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龍川代表《重慶社會科學》的主管單位致辭,指出學術期刊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涵養優良學術,提升學術質量,擴大社會影響,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蔣朋橋代表《重慶社會科學》的主辦單位致辭,指出學術期刊要堅持自信自立、守正創新、砥礪奮進,推出更多高質量標志性重要學術成果,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開幕式由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吳昌凡主持。
在研討會主旨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研究員以《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題作了主旨演講。他認為,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應穩定制造業比重和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制造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和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新機制。以產業融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實體經濟,應重視數字化賦能現代農業,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礎;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激勵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產業深度融合,拓展實體經濟發展空間;激發企業活力,提振實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蔣永穆教授作了題為《發展理念維度的中國式現代化考察:歷史與價值》的報告,全面系統地回溯了發展理念維度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演進,對發展理念維度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世界價值進行了深入剖析。從理論價值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探索了新方向,為廣大“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指明了新道路,切實開辟了人類走向“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的現實途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全面彰顯了非凡的理論價值。從實踐價值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是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具有明顯的“二元特征”,既要完成從落后到趕超的歷史使命,又要實現從趕超到引領的偉大飛躍。從世界價值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推進發展理念維度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賡續發展,應將世界歷史潮流、人類文明進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邏輯和歷史邏輯充分結合;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思想、世界現代化理論合理內核、西方現代化理論積極影響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融會貫通;將先發國家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后發國家現代化發展范式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有機融合。重慶大學姚樹潔教授以《雙循環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為題作了主旨演講。他從新階段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入手,重點闡述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科技創新問題,提出在國內循環方面,要利用市場和人口規模優勢,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釋放要素生產潛力;在國際循環方面,要以開放促效率、促競爭、促技術進步,發揮動態比較優勢,補充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提高要素、產品發展空間及回旋余地;在科技創新方面,要提高國家全面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動態比較優勢、擺脫技術封鎖、提高博弈能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與科技創新,應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集中力量,產生集聚規模,打造國家級創新極;二是集中區域,重點發展西部科學城;三是堅持產學研用,統籌發展,提高研發精準性和應用性;四是瞄準方向,在特定領域引領全國、走向全球;五是堅持硬軟兼備,以大項目、大科學裝置、大平臺為抓手,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重視制度創新、區域分工協作、優化環境、產權保護;六是抓好品牌建設,優化市場環境,構建誠信體系,提高創值能力;七是促進協作開放,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動,實現優勢互補,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體系。
會議舉辦了慶祝《重慶社會科學》創刊40周年系列活動。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科規劃辦主任唐旺虎、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所長何云峰、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理論經濟學學科主編劉然、人民出版社副編審劉偉、重慶市期刊協會會長簡渠、重慶市高校期刊研究會理事長游濱圍繞《重慶社會科學》創刊40周年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了主題發言。大家一致認為,新時代新征程,應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展示創新成果,傳承優秀文明,傳播先進文化,推動科學研究引領學術發展,培養創新人才,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會議還對“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擔當”學術研討會征文優秀論文進行了頒獎,舉行了《重慶社會科學》創刊40周年特刊發布儀式。
在下午的“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擔當”專題論壇上,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邦輝教授、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茂華教授、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陸永勝教授、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俊斌教授、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詹宏偉教授、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胡劍教授、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謝俊教授、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李曉燕教授、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維東教授、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豐教授、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楊毅教授、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路昊副教授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責任擔當問題展開研討,重慶市內部分期刊負責人進行了精彩點評。
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責任擔當”專題論壇上,《北京社會科學》編輯部主任趙勇、《貴州社會科學》執行主編黃旭東、《學習與探索》副主編房宏琳、《東岳論叢》副主編王成利、《社會科學研究》常務副總編黃進、《江海學刊》副主編戰炤磊、《經濟縱橫》編輯室主任張佳睿、《東南學術》編輯廖先慧、《求索》雜志社編輯馬延煒、《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彭建國、《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主任韓云波、《探索》編輯部副主任王慧、《重慶高教研究》常務副主編蔡宗模、《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朱德東、《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編輯部副主任吳瑜等圍繞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責任擔當、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該專題論壇由西南大學期刊社社長張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