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軼(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社會的法治建設是一個漫長的社會秩序認知與行為文化的生成過程,需要從人的行為習慣與條件上深入探究社會主義法治生態秩序的生成與實現問題。必須認識到,一切自覺的合法行為與秩序形態,都是由人們的法治精神及其行為意志決定的。法治精神及其決定的個人行為秩序構成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根本。
編纂民法典滿足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所需要的一項基礎制度條件。民法精神作為社會的規范與秩序精神,是人本主義的社會生態秩序條件,構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民本模式,屬于本體與基礎的社會行為精神。建設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法治和法治文化,應當堅持以民法精神為基礎的民本模式的建設路徑與實踐方案。這就要求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和法治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弘揚民法精神,提高全民族的行為自覺與自主構序能力,以個人行為秩序與社會主義法治條件的統一,建設自由與自律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法治和法治文化。
對上述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基礎理論問題,王利民教授的《民法精神與法治文化民本模式論——自然生態的社會秩序體系及其規范形態與演進》一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作出了自己的研究與回答。該書作為研究闡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成果,在體系論證、數據調研、事證采集、資料收集,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創作完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雖然屬于基礎理論研究,卻有大量調研數據統計及分析結論的運用,把實證方法系統運用到了基礎理論研究。
本書以民法精神為基礎,以民本模式為架構,建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生態秩序理論體系,提出了諸多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的問題。根據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民法精神屬性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民法精神訴求,進而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民法精神構造、轉型與實踐的內在邏輯與思維進路,本書系統論證和闡釋了民法精神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民本模式的一體與契合,形成了以民法精神為基礎和本體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民本模式方案,從而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供了一種理論支撐與決策參考。本書提出的民法精神與法治文化的生態觀與生態理論,客觀揭示了法治文化的社會生態秩序本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了新視角與新思路,對科學揭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本質及其規定性與規律性,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王利民教授長期致力于民法哲學研究,是我國民法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的民法哲學研究系列成果《民法道德論》和《民法人性論》先后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支持。本書的出版,進一步體系化了王利民教授的民法哲學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民法基礎理論與民法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