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現代化建設、人口高質量發展、非遺數字化、思政課與調查研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禹寧瑤: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禹寧瑤認為,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我們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又要保持歷史耐心,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時刻保持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和開拓進取的奮進姿態,要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結合具體實際不折不扣地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轉化為實效。要增強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出真正解決改革發展難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要增強接續奮斗的頑強韌勁,認識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保持歷史耐心、進行不懈努力。要發揚敢于斗爭的無畏精神,深刻認識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深入學習感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通過斗爭創造偉大成就的艱辛歷史,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堅定靠斗爭走向未來的決心和意志。要加強斗爭本領養成,在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中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的能力,練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硬功夫。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善于斗爭,堅持運用系統觀念破解復雜問題、駕馭復雜局面,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
摘編自《人民日報》
【原新: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工程】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為,人口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要素。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非常豐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持續性地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并且能夠把人口素質提升的優勢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健康是承載知識和技能的載體,是衡量人口素質的重要維度。“健康中國”是既定的國家戰略,加強健康保障,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促進全民健康的繼續改善,是形塑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健康服務保障,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防控重大疾病等手段,是普及健康知識、增進健康素養、改進健康行為的主要措施。教育是提升人口整體素質的龍頭工程,是培養和積累人力資本的源泉,而高等教育更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要穩固高等教育規模,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增強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培養更多的創新性人才、創造性人才、拔尖人才,促使人才質量適應“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需求,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推動專業設置和培養體系的改革,細化專業配置,促使高校培養專業與市場的產業、職業對接,讓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更緊密地接軌。
摘編自光明網
【史軒:數字化拓展非遺保護廣闊空間】
中國藝術研究院亞太中心史軒認為,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探索實踐,非遺發展逐漸轉向創新融合,新信息技術的高速更迭推動非遺的保護和發展逐步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化科技手段的出現,使非遺保護工作在記錄、展示、生產、銷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首先,非遺項目和其蘊含的精神價值可以在數字化手段的加持下被更加廣泛地傳播,促進人們對其全面的認知、了解。其次,數字化等科技手段帶動了“非遺+”,傳承人和實踐者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意,加速非遺產品與現代社會審美的融合。最后,數字時代推動了消費升級,從而也為非遺助力包容性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互聯網的普及和云計算、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的廣泛應用,使非遺發展的科技支撐發生重要改變。在數字化進程中,市場消費需求和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和重構。新消費環境追求效率,線上消費成為新的消費方式和習慣。數字化技術正在成為全方位展示非遺的新方法,非遺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審美價值也正在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高質量的傳播效果。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代玉啟、俞鼎:以調研驅動反哺高校思政課教學】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代玉啟、俞鼎認為,高校思政課既具有理論整體性,也蘊含著濃郁的社會性和豐富的實踐性。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講好思政課,應比以往更注重對社會現象和學生狀況的本質探尋與規律總結,常態化開展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反哺課堂的調研驅動式教學。高校思政課教師除教師的職業屬性外,首先是社會中的個體,具有天然的“社會性”。只有置身具體歷史與現實維度中的、活生生的個體才能體現人的根本特性。思政課教師唯有清楚認識自身及思政課的社會性,有意識地將思政課教學視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才可能將思政課講得更加接地氣、更加有意義。高校思政課教師開展調查研究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在課堂上傳授經過詳細考證、檢驗的知識,還應指向形成決策建議提交上級部門,間接或直接地惠及民生。思政課教師開展調查研究的場景包括課堂和社會,對象輻射學生與廣大民眾,廣闊的平臺與受眾面可以助力思政課教師通過對學情、社情、國情的整體把握增強自身的職業使命感和榮譽感,進而更自覺、更有效地貢獻自己的力量。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生動性是思政課教師作為“活教材”的直觀體現。教材與教學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實效性,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領會知識要點、課程理念并實現課堂向社會場景的延伸、教材與社會現實的有機結合。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