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 (記者 劉夢甜)2023年5月13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承辦的第六屆UIBE國際政治經濟高端論壇在京舉辦。圍繞“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論壇主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國防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的2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發言。
在論壇開幕式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黃寶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院長、政治學部部長戴長征分別致開幕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國際發展合作學院副院長王波主持了開幕式。
黃寶印指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際,有必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斷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實現了歷史使命與時代潮流的高度統一、民族精神與國際主義的高度統一、中國氣派與世界情懷的高度統一。著眼當下,中國需要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繼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戴長征指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全人類共同價值緊密相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支撐,此次論壇主題意義重大。他表示,國際關系學院將竭盡全力地促進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及國際發展合作學院、區域國別研究院的資源整合,為國家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研討環節,各位專家學者圍繞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系、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充分交流。
在上午的會議研討中,外交學院院長、教授王帆對權力轉移、責任轉移和產業轉移、經濟與安全關系新變化、多邊主義之爭、全球南方走向、俄烏沖突走勢、美國對華競爭等當今重要國際形勢進行了深刻分析,并從戰略高度討論了中國的應對思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正毅聚焦世界體系的演變,從安全結構、生產結構、金融結構、知識結構的角度探討了世界體系的結構困境,并透過普遍主義與民族主義、現代化與西方化、國際發展與國家發展等三組矛盾闡述了世界體系的發展困境。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教授蘇長和闡述了世界文明對話中的“真真模式”“真假模式”“正反模式”“先后模式”“新舊模式”“敵我對抗模式”“特殊普遍模式”“共生模式”等九種敘事模式,為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倪峰認為,美國的對華全面競爭戰略主要圍繞經濟領域的漸進脫鉤、地緣政治上的戰略遏制、國家安全體制的激活、意識形態上的國際動員等四條線索展開。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中國戰略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門洪華基于大國崛起與世界理想的關系,總結了中國從古至今的世界理想及其實現維度,從深化改革開放、引領全球治理變革、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維度論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余麗認為ChatGPT作為新興技術會與國家治理相結合,在數據安全觀念、數據共享行為、數據上傳體量等層面對國際數據生態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并指出中國需要在全球數字治理規則制定中發揮積極作用。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劉豐圍繞地位認定、利益分配、約束預期等要素指出了客觀秩序與理想秩序之間的差異,分析了中美兩國在實現亞太秩序愿景上的觀念競爭和戰略博弈動向,論證了中國在周邊地區塑造對我有利的戰略組合的重要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須隆梳理了中國提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基本脈絡,闡釋了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三大“全球倡議”的內在邏輯聯系,并指出了加強理論研究、重視理念政治、做好對外傳播、推進倡議落實的必要性。
在下午的會議研討中,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教授張振江從華僑華人的中華根性、在地性、跨國性特征出發,提出需要在華僑華人研究中擺脫資源論、超越國家論,更好地發揮華僑華人聯系中國與世界的功能以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方長平梳理了和平與發展理念在中國外交話語體系中的演變歷程,從時代主題、發展道路、共同價值等角度發掘了其思想內涵。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教授胡宗山分析了經濟全球化背后的經濟邏輯、政治邏輯、治理邏輯及其蘊含的理性、權力和制度動因,從市場外部性、制度非中性的視角對經濟全球化進行了學理反思,并針對全球發展赤字提供了治理思路。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劉貞曄發掘了中華文明的世界主義思想淵源,論述了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平等觀、正義觀等與西方價值理念的差異,認為凸顯個體價值與社群價值的協調性是中華文明對于世界文明秩序構建的重要貢獻。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曾向紅認為上合組織在如此廣泛異質性的基礎上,有效地維持了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向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擁有眾多文明國家卻能廣泛開展地區合作的全新范式,并總結了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的“上合模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教授李志永認為中國治理方案注重多領域、多主體、多機制、發展導向,并指出實現知識聯通將促使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指出,構建人文共同體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路徑,有必要推進形成全譜系、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新時代的中外人文交流大格局,增進人類文明互鑒。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教授唐永勝認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世界,中國的戰略機遇寓于世界發展的機遇之中,需要努力提升認識變化、適應變化、運用變化的能力,強化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塑造,推進國際關系的共同進化。
在論壇閉幕式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熊李力對本次會議的研討成果進行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