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5月1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老年學研究所主辦,北京市老年學和老年健康學會、北京老齡居養老產業促進中心協辦的第6期“首都治理熱點問題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超大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教授致辭,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年學研究所黃石松教授,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教授,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教授,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郭漢橋副局長,北京市衛健委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北京市老齡協會王小娥會長等來自各政府單位、高校、媒體的多位專家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李文釗教授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作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然要考慮到世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和格局,立足中國的國情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解決中國的老齡問題,也必須充分運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既考量中國在全球性人口老齡化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也貢獻中國的力量和智慧。
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時,作為超大城市的北京將跨越老齡社會進入超老齡社會,同時也將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基本建立符合首都特點的現代經濟體系,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基本建成。在這一經濟社會發展深刻轉型的歷史進程中,人口老齡化對首都規劃建設發展治理的影響是復雜的、深刻的。與此同時,作為首都,北京各項工作也帶有代表性、引領性、指向性,北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對全國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如何準確把握超大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規律,如何健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如何破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治理“最后一米”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本次會議要探討的主題,也是當前迫切解決的系列難題。希望通過學者論道能夠產生更加豐富的成果,為超大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貢獻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年學研究所教授黃石松發布了其新作“新時代首都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探索與國際借鑒》。該書緊扣首都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基于國情市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以時代、中國、世界為參照,既體現首都戰略定位,也站位于全球宏觀視野,對首都超大城市人口老齡化治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與現實探討,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提出了應對規劃和策略。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探索與國際借鑒”的主旨報告中,黃石松表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如何建設首都”始終是貫穿北京規劃、建設、發展、治理的主題。人口老齡化疊加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超大城市治理轉型是貫穿21世紀北京的基本市情。
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直接影響到“首都發展”目標能否實現。在不到15年的人口轉變過程中,北京將從中度走向重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速,并疊加人口隊列更替,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機制也更加復雜;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北京篇章”就是要實現“城市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有機統一。當前,北京仍然存在養老服務設施總量不足與結構性矛盾并存,養老服務資源的空間布局和老年人的空間分布不匹配,養老服務的供給層次和老年人的需求層次不對位,機構、社區、居家三種養老方式的結構性失衡,養老服務人才短缺與人才結構性矛盾并存,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公平可及性、綜合連續性亟待提升,包括“一老一小”在內的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統籌程度不高,等等現實困境與挑戰。
黃石松表示,譜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首都新篇章,北京應致力于建設人人平等(老有所養、年齡友好)、人人共享(邊富邊老、共同富裕)、活力迸發(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齡社會,要將老齡政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將解決老齡問題作為一項復雜的、長遠的、系統的社會治理工程循序推進。同時,還要以整體性治理為牽引,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以“未訴先辦”改革為抓手,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具體來看,一是要著力促進老年人口空間分布優化。尊重城市空間發展的內在規律,尊重市場價值規律,從“遵循規劃剛性約束,布局服務設施,滿足老年人需求”轉向“適度超前配置服務資源,引導老年人合理流動,促進老年人在地融入”;“從政府剛性約束落實規劃”轉向“調動市場資源服務規劃實現”。通過推動老年人口空間分布優化,帶動城市功能優化,推進京津冀人口協同發展,實現老年人福祉全面提升;完善政策支持,以項目牽引、存量盤活、增量提質和機制創新,合理引導老年人口流動。二是要著力完善就近精準的養老服務體系,包括要加快建立多層次多渠道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加快完善老年人綜合能力和需求評估制度、建立“就近入住養老機構、就近使用養老資源”制度。三是要著力構建公平可及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包括要加快建立多層次多渠道老年健康服務供給體系,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四是要著力統籌“一老一小”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全面系統構建家庭支持政策體系,注重發揮家庭和老年人的主體性、基礎性作用,強化“老幼共融”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五是要著力優化超大城市服務資源配置機制,包括建立都市圈養老服務資源協同機制、市域范圍內不同行政區資源協作機制,建立健全數據治理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六是要著力破解社會治理“最后一米”的體制障礙,構建起街道(鄉鎮)“一體化”服務體系。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教授陳功在“超大城市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的主旨發言中認為,做好養老服務工作,得在認識清楚養老服務性質的基礎上,摸清養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才能做好養老服務體系的設計。
如何理解養老服務的性質?陳功表示,應主要從提升效率(即養老服務在數字經濟、技術+的賦能下產生的積極變化)、效能(即養老服務的共建、共治、共享等)、效益(即養老服務所帶來的效益所產生的正負外部性等)、效祉(即養老服務的效果、福祉等)四個方面來看。具體以北京為例,北京市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存在適老化服務的覆蓋有限、養老服務供給的可持續性不足、養老需求和供給之間不匹配等問題。
陳功強調,未來要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一是要致力于解決“鮑莫爾病”,以數字技術為養老服務賦能,明晰養老服務需求的分類與分級,精準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二是要做好兜底工作,系統性打造多元的養老服務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用好老年人力資源,有效組織老年人力資源力量,使其在志愿服務等方面進一步發揮重要作用,這也契合提升養老服務效率、效能、效益、效祉的現實需求,是讓老年人擁有高質量生活的發展路徑。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吳玉韶在“社會治理視野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旨發言中表示,我國21世紀初步入老齡化社會至今已22年,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從2013年至今快速發展了10年,但當下,我國多數老年人養老依然依靠家庭,也即家庭養老仍是最主要的養老模式。我國素有養老的“9073”格局一說。所謂“9073”,指90%的老人居家養老,7%的老人社區養老,3%的老人在機構中養老。有數據表明,家庭照料者(主要是子女和配偶及其他家屬)一直承擔著居家老人照料的主要責任,占比95%以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的政策。此外,在我看來,未來家屬照料老年人的比例將下降、失能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將上升,這是大勢所趨。對此,我們必須通過認真調研與摸查,認真思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10年來所形成的成就與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契合當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需求的發展思路。
吳玉韶表示,做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構建基層養老生活的共同體。養老服務的關鍵核心是在街道和社區兩級。當下來看,社區居家養老仍存在不少難點堵點。一是養老服務特別是專業化服務仍有欠缺;二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包括供給、配置尚顯不足;三是目前各地的社區養老服務名稱不統一、標準不統一,給養老服務全覆蓋帶來一定困難;四是社區的養老服務設施尚未明確是公共服務設施。今年3月,新一輪機構改革將老齡委相關工作重新劃歸民政部,同時,中央社會工作部成立,這對于養老服務工作意義重大。在未來的發展中,養老服務要更加注重整合協同,尤其是在社區層面更應強化這一要求,多措并舉構建起基層的養老服務共同體。
在主旨發言環節,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郭漢橋作了“讓專業養老服務走進尋常百姓家–北京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探索與實踐”的發言;北京市衛健委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北京市老齡協會會長王小娥圍繞“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發言。
會議點評階段由黃石松主持,北京市政協委員、原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總編輯李明圣,北京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日報社總編輯伍義林表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等點評嘉賓分別發言。(光明網記者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