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涂圣偉(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實踐表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將集體優越性和農民積極性有效結合,有其超強的適應性和發展性,有利于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具有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基礎性制度優勢。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大國小農”國情農情特點的農業強國建設路徑。加快建設體現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深刻認識雙層經營體制的顯著優勢
從全球范圍看,一個國家遵循什么樣的邏輯、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以什么樣的路徑來建設農業強國,與自身的基礎制度密不可分。我國農村的基礎制度是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以及建立其上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雙層經營體制是改革開放以來被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一種新型經營體制,一經確立就成為我們黨在農村政策的基石,并在整個農村制度體系中長期發揮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極大地推動了農業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家庭經營展現出強大活力和穩定性。家庭經營依然是當今世界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這是由農業的產業特點和家庭經營生產決策靈活、自主性強及監督成本低等優勢所決定的。較之其他經營方式,家庭經營可以與不同所有制、不同物質技術條件、不同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具有廣泛適應性和生命力。家庭經營既不是落后生產組織方式的代名詞,也并不排斥規模化經營,家庭經營同樣可以建成現代農業,這已經成為各國農業現代化的共有經驗。我國基于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家庭經營模式,賦予農戶微觀主體極大的經濟自主權,在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自我變革能力和超強的穩定性。
統一經營體現社會主義公有制優越性。集體統一經營消除了私有制基礎上土地所有者與農業勞動者的利益對立關系,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顯著優勢。集體統一經營在形式上并不要求集體成員共同勞動,可以有多元化的實現方式,比如,通過土地發包、對接市場、政策資源整合等,對家庭經營進行必要的協調、管理和服務,或者利用土地等生產資料直接從事經營活動,收益分配給集體成員、用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從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優化要素配置和實現農業長期發展。
實踐表明,“統”與“分”都是發展我國農村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二者彼此關聯、相互促進。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其超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符合我國國情農情,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依托。
雙層經營體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創新
過去四十多年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持續深入,雙層經營體制不斷創新和完善,“統”與“分”的實現形式和結合方式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分”的層次水平更高。家庭經營得到充分發展,并朝著以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社會化服務等為支撐的集約化經營逐步轉變。農戶家庭經營加社會化服務模式,有效緩解了小農戶經營規模不經濟問題、提高了家庭經營效率和效益。2022年,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18.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8900萬戶。同時,土地“三權分置”條件下,家庭經營從以自我雇傭、直接經營土地的生產組織方式向流轉土地經營權或更多使用家庭外部要素轉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成長。
另一方面,“統”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隨著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雙層經營機制的內涵有了新拓展,集體統一經營的范圍、方式和功能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在促進農戶聯合與合作中逐步形成多元主體、多個層次、多種形式并存的發展格局。農村集體經濟在新時代條件下重新煥發活力,呈現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實現途徑,涌現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跨域抱團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社會資本混合經營等多種模式,并通過領辦、創辦、合辦農村各類新產業、新業態,帶動家庭經營發展。
也要看到,實踐中客觀上存在“統”少“分”多、統分結合不緊密等問題,盡管“‘分’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體現,但‘統’怎么適應市場經濟、規模經濟,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決”,雙層經營體制仍在不斷創新完善。
完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現代農業
發揮雙層經營體制優勢建設農業強國,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核心是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在穩定“分”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統”的功能,通過更有效的“統”來促進統分結合邁向更高水平。
一是加快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小農戶大量且長期存在,是我國的基本農情,家庭經營的基礎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國建設農業強國,小農戶家庭經營是基本面。但也要看到,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抗御風險能力不強,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為此,要加強對小農戶的扶持、改造和提升,積極將現代生產要素導入小農戶,加強面向小農戶家庭經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開展聯戶經營、聯耕聯種、組建合伙農場等,提高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著力培育具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生產經營技能、較強抗風險能力的現代小農戶,促進家庭經營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二是健全多主體融通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在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的同時,要著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各類主體之間的合作與聯合,支持有條件的小農戶加快成長為家庭農場,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引導推動農民合作社辦公司發展,構建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
三是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完善“統”的功能,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關鍵,但絕不是走“歸大堆”的老路子,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為此,要加快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向真正的市場化主體轉型,積極探索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抱團”發展機制,鼓勵組建混合所有制經營實體,通過領辦創辦生產類、服務類、資源類等各類合作社,帶動新型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和小農戶共同發展。此外,要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體系,嚴格防范集體經營風險,提升風險抗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