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類文明新形態、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礎研究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規范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飛:文明研究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廣度和思想深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鄭飛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文明研究角度來看,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揚棄了西方現代性的資本邏輯,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寶庫。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賦予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以中華民族的形式,體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了對西方文明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同時,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人類文明新形態廣泛借鑒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在吸納基礎上再創造以補自身之不足,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立馬克思主義意義上“自由人的聯合體”擘畫了光明前景。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輝: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遵循“五個堅持”】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張輝指出,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遵循“五個堅持”:一是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促進制造業產業結構高級化為目標,鼓勵現代工業發展;培育優質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服務業整體效率,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二是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著眼長遠進行科學規劃,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路徑,建立長效考核機制,鼓勵地方政府立足可持續發展,尊重產業發展規律。三是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堅持培育高素質人才,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促進三產協同聯動,探索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四是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依托核心數字技術布局創新生態體系,加速傳統產業創新模式轉變,充分利用數字經濟新優勢打造跨時空的資源分享,深化人力資本結構變革,正確引導數據納入企業生產,為提升生產效率賦能。五是堅持開放合作,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發展戰略和政策對接,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全面開放體系下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
摘編自光明網
【薛姝、李睿婕:為基礎研究建設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薛姝、李睿婕認為,促進基礎研究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加強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和建設,需要進行真實、適度、有效的宣傳,創新宣傳方式和手段,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進一步促進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規律、尊重科學人才的社會氛圍;需要充分發揮前輩和當代榜樣作用,用“身邊事”感動“身邊人”,鼓勵引導新時代的科研人員繼承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矢志創新的精神;需要針對科學素質薄弱的重點地區和重點群體,加強教育、傳播和普及工作力度,鼓勵科學家與公眾的交流,形成雙向交流機制,持續提升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需要著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激發青少年想象力和對科學的探索欲望,鼓勵、引導更多的青少年在高等教育階段選擇基礎學科方向,培育一批具備科學家潛質、志在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摘編自《科技日報》
【喬新生:為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應用制定法律是現實之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認為,針對當前和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為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應用制定法律是我國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和現實之需。人工智能作為一種不斷升級的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會不斷地修正錯誤,完善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因此,為人工智能技術制定規則,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人工智能技術是建立在人類現有知識基礎之上的一種新型智能技術,利用現有信息進行邏輯計算,形成自己的體系,輸出作品,使法律規范徹底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庫,對于減少糾紛具有先導性作用。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方面,要重視市場準入,更要重視行為規范。制定人工智能法律規范,不是為了限制人工智能的發展,而是通過科學的標準助推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加快速度。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