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薛姝、李睿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通過接續奮斗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成為支撐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同時指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基礎研究是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風險大、周期長,成果具有公共屬性,開展基礎研究需要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甘坐“冷板凳”。因此,不但要為基礎研究提供相對充足的科研經費、滿足需求的科研條件設施,構建合理的科研評價導向等,更需要發揚科學精神,為其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中國特色科學精神為基礎研究提供不竭動力
“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激勵我國一代代科研人員努力奮斗。一系列具有中國鮮明特色的科學精神,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內核,潛心研究、長期堅持、淡泊名利、攻堅克難等都成為激勵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深層精神基礎,為基礎研究提供了不竭動力。
國家近年來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弘揚科學精神,引導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科學精神,提升思想境界,以科學精神指導科研工作,提升持續開展基礎研究的內在動力。2019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專門強調要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要求科研人員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年聯合發布《關于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做作風和學風建設表率的倡議書》,向全體院士提出“淡泊名利、敬業奉獻”等九條倡議,激發科技界科技報國、潛心研究等精神與品質。科研人員自覺以科學精神指引基礎研究工作。很多科研人員不受外界誘惑,潛心研究,突破研究領域內的基礎研究問題,以論文形式體現科研成果。2022年,中國內地有1169名科學家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排名世界第二。
科學素質提升為基礎研究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良好的社會氛圍,對促進科研人員潛心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近年來做出了諸多努力,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近年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趨勢。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較2015年的6.20%明顯提高,實現了“十三五”規劃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
持續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國家在科普經費、科普人員、科普場館等方面持續增加投入,促進我國科普能力的提升,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進行持續支撐。2021年,全國科普工作經費籌集規模為189.07億元,比2020年增長10%,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71元;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為182.75萬人,近年來持續增長;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677個,比2020年增加152個,展廳面積增長13%。
開展豐富的科普活動。經過多年努力,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普活動品牌已經形成。如“全國科技活動周”已連續舉辦22屆,“全國科普日”活動越來越豐富,“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對農村地區的科普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持續舉辦3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全國各地每年都舉辦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搭建了公眾與科技之間的橋梁紐帶,也拉近了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的距離,成為了營造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的重要方式。
多措并舉為基礎研究建設良好“軟環境”
促進基礎研究發展,不僅需要科技界內部的努力,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利于科學家安心科研、潛心開展基礎研究,有利于提高公眾對科技發展的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提高投身科研的意愿,培養更多的基礎研究后備軍。因此,為了激發科研人員勇于探索科學“無人區”的勇氣、保持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保證潛心研究的狀態,可持續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加強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和建設。
一是進行真實、適度、有效的宣傳。堅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廣泛宣傳基礎研究等科技領域涌現的先進典型。注重對持續開展基礎研究、默默奉獻、經過長期努力取得重要成就的基礎研究人才進行深入宣傳報道,消減科研人員的浮躁情緒,進一步促進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規律、尊重科學人才的社會氛圍。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報道進行有效監管,保證其對科學家和科學成就的宣傳報道真實而適度,讓公眾接受并認同,避免出現浮躁浮夸的宣傳削弱科學精神的影響力。創新宣傳方式和手段,可適當以輕松幽默的形式拍攝影視作品,讓科學家的形象更立體、更生動,潛移默化地在公眾心中逐漸樹立起有血有肉的優秀科學家形象,形成崇尚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充分發揮前輩和當代榜樣作用。基礎研究的特點要求科研人員必須長期堅持,當科研遇到瓶頸時,科研人員容易產生動搖的思想。這時,榜樣的力量將會發揮重要作用。要鼓勵引導新時代的科研人員繼承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矢志創新的精神,在源頭創新方面勇于探索,勇挑重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水平。一方面,以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跡和科學精神持續激勵科研人員。另一方面,科研機構可以梳理自己機構的優秀科學家事跡,用“身邊事”感動“身邊人”。
三是持續提升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通過科普經費投入、科普場館建設、科普人才培養等方式,全面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同時,針對科學素質薄弱的重點地區和重點群體,加強教育、傳播和普及工作力度,促進公民科學素質的持續快速提升。此外,進一步鼓勵科學家與公眾的交流,形成雙向交流機制,促進公眾對科學發展的支持,也促進科學家社會責任的提升,在基礎研究中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
四是著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在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其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為基礎研究培養足夠的后備力量,奠定我國未來基礎研究以及科技創新的智力基礎。優化青少年STEM教育體系,搭建適合我國基礎學科教育體系的系統性STEM實踐框架,最大限度地激發青少年想象力和對科學的探索欲望,培育一批具備科學家潛質、志在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同時,通過優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協同,鼓勵、引導更多的青少年在高等教育階段選擇基礎學科方向,為未來選擇基礎研究作為職業方向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