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宏政(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韓慶祥教授在《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這部著作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方法論,并以此為基礎系統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人性論、社會歷史規律、21世紀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這一方法論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發展,特別是在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方面,帶來諸多哲學觀和方法論上的重要啟發。
一、“方法論自覺”是解釋世界的前提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方法論是哲學的本質特征。眾所周知,哲學是“抽象”的,以至于人們很難說清楚“哲學為何物”。即便是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們,也很難給哲學作出一個統一的定義。正因為哲學是抽象的,所以似乎哲學只是一種人們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方法論”。而有怎樣的方法論,就會形成對事物的怎樣的理解,這就意味著方法論問題對于人們理解和解釋世界至關重要。進一步,方法論為什么會不同呢?說到底是因為“哲學觀”不同,有什么樣的哲學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方法論,哲學觀決定了方法論。
“方法論”總是不自覺地蘊含在人們對世界作出的理解和解釋當中,通常是隱而不現的,這就意味著人們對世界作出的解釋是缺少思維方式規劃的。在哲學的意義上,方法論決定了我們怎樣理解和解釋世界,因此方法論決定了全部思維方式。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以及該方法的性質、特征、功能有哪些等問題進行理論反思,就構成了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認識方法”一般蘊含在思想內容之中,因此這些方法是隱匿著的,而哲學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認識方法”從具體的思想理論內容當中“抽象”出來,以便達到對“認識方法”的自覺,而這一哲學的“抽象”過程(反思活動)所形成的關于方法的理論,就被稱為“方法論”。
關于“方法論”的隱蔽性質,黑格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黑格爾在建構他的邏輯學體系的時候,對邏輯學的看法就是:邏輯學是思維的“純形式”。往往人們直接從事的思維活動總是更容易把握到思想的“內容”,而對于蘊含于全部思想中的“純形式”卻不會給予關注。而這一思維的“純形式”就是蘊含在思想內容中的“邏輯學”。正因為邏輯學是“純形式”,因而不容易被人們所自覺到,這就如同人們不學習生理學,但他的身體卻也會消化一樣。生理學不是幫助人消化的,而是讓人能夠自覺到“消化是何以可能的”,僅此而已。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容易忽略對方法論的認知,而是直接沉浸在對具體事物的認識當中,這就導致方法論作為如此重要的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認識形式”經常處于隱蔽狀態,而哲學作為自覺的方法論建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那么,為什么需要“方法論”?方法論問題之所以能夠成為哲學的根本內容,乃是因為方法論是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總開關”,人們在對世界作出理解和解釋的時候,首先要對自己的認識方法加以反思,唯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認識活動成為“自覺”的認識,而非“盲目”的認識。顯然,自覺的認識有利于把握事物的“真理”,形成真理性認識;相反,“盲目”的認識容易出現誤解、曲解,甚至出現謬誤性認識。正是因為方法論決定了認識的真理性,因而顯得至關重要。
按照韓慶祥教授的觀點,哲學方法論是人們理解和解釋世界時候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在這個意義上,“分析框架”既是一種方法論,同時也是一種哲學觀。因為,方法論是由哲學觀所決定的,關于這一點下文將進一步討論。對于事物的哲學理解本質上是一種“分析”活動,而分析作為一種邏輯活動顯然應該成為認識事物的“思維形式”,因此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必然要通過“分析”進行,而對于分析的邏輯活動而言,“框架”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框架”是思維的邏輯結構。如果說思維不是雜亂的,就必然要以某種邏輯結構的形式呈現事物的本質,而這一思維的邏輯結構就是“分析框架”。這樣,在《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中,無論是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解,還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無論是對于中國道路的理解,還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均首先明確了“分析框架”。
當人們面對一個事物試圖對其加以解釋的時候,總會有不同的“分析框架”,仿佛在一個無限可能的認知空間中,首先要找到觀察坐標一樣,否則無法把握世界。這種對“分析框架”的理論自覺,則構成了哲學思維所特有的方法論意義。它的重大意義就在于,為達到對事物的客觀理解,首先在方法論上確定了“分析框架”,從而使其后的對具體事物的理解和解釋符合這一分析框架而不至于陷入對事物的偶然的和片面的認識。在這個意義上,“方法論自覺”是解釋世界的前提。應該說,這一對方法的自覺來自于西方近代的認識論哲學的啟發,它起源于恩格斯所提出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和其他學科的區別在于,哲學是在反思的意義上認識世界的“本質”,而其他科學則是在知性思維的意義上認識世界的“現象”或“規律”,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把哲學稱為“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這種對方法的自覺也構成了哲學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前提。
二、“分析框架”方法論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方法論本身就是哲學,而不同的哲學家會形成不同的哲學觀點,因此需要進一步對“哲學”本身加以反思,這種對“哲學”本身的反思就構成了“哲學觀”。所以,哲學史上不同哲學家的哲學觀點所以不同,根本上乃是由于哲學觀的不同。方法論作為哲學,同樣取決于哲學觀。應該說,有什么樣的哲學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哲學觀決定了方法論的性質。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以往的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黑格爾可以看作是形而上學。哲學的使命就是要探討理念或絕對真理。柏拉圖把世界分為“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對理念的認識構成了哲學的根本任務。一直到康德,都在探討“形而上學何以可能”的問題,并且把建立形而上學的知識作為目的。黑格爾是西方形而上學的集大成者,完成了絕對精神返回自身的邏輯學建構。作為形而上學的哲學,亞里士多德稱為第一哲學,主要是探討超感性對象的真理問題。這一傳統一直貫穿西方哲學。
馬克思的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乃至整個西方哲學作出了深刻批判。在馬克思看來,西方傳統形而上學只是“解釋世界”的哲學,而哲學的根本任務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更要“改變世界”。這樣,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的哲學革命首先是因為上述哲學觀上的差別。傳統形而上學的哲學觀把哲學看作是絕對精神的純粹邏輯的自我建構活動,而馬克思則認為,哲學應該關注“現實的人”,解決人的生存問題。特別是在辯證法問題上,馬克思明確提出了哲學所具有的革命的和批判的本性。他在談到辯證法的問題時指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薄?】這足以看出,馬克思把辯證法運用在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分析當中,形成了唯物辯證法的分析框架。辯證法的本意是對現存事物的有限性和短暫性的揭露,馬克思以此為支撐將其作為批判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理。正是這種哲學觀的差別,決定了方法論的差別。
“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顯然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實踐論和唯物史觀,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作出的具有獨特視角的理解。《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從作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分析框架(解釋框架)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協舉辯證法‘一主二基’思維范式、實踐生成論、人的本質四維論、社會層級結構論、發展代價論、‘動力-平衡-治理’三機制論、中國道路本源意義論、治國理政哲學智慧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維邏輯論、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五維規定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哲學基礎論”等理論問題。【3】這里,“分析框架的哲學”包含著一種具有獨到見解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作為“改變世界”的哲學觀,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哲學觀的本質,這一本質具體地指向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聚焦于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被具體地落實在了“分析框架”這一方法論當中,因而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和方法論實現了創新性的理解。
以上對“分析框架”方法論所呈現的哲學觀的分析,同時也意味著一種以“分析框架”方法論為主導的哲學范式的可能。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無疑開創了唯物史觀范式,這種唯物史觀范式的哲學把馬克思的哲學和以往唯心論的思辨哲學區別開來。因此,從哲學范式的角度看,哲學觀上的差別必然導致哲學范式的變革。而“分析框架”的哲學同樣具有哲學范式創新的意向,最根本地體現在《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明確提出了“一主二基”【4】的哲學思維方式的哲學范式。正是基于這一哲學范式,這種對馬克思的辯證法、人的本質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新觀點。比如,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理解中,提出了“協舉辯證法”【5】的觀念,這就打開了從系統性、運動性、有機性、生成性等角度理解馬克思辯證法的新空間,這一理解凸顯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以往抽象的“概念辯證法”的根本區別。
一般來說,一種哲學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所以不同,根本上是由于方法論以及哲學觀的不同,這一點的啟發意義在于:對于創造自主知識體系來說,首要的問題是發現問題,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問題意識”。然而,如果進一步追問,“問題意識”在方法論意義上的基礎是,除非確立一種新的解釋原則并由此形成新的方法論,才能面對同一個事物發現不同的“新問題”。而這無疑需要在哲學觀層面上首先作出謀劃,因為方法論作為新的解釋原則內涵在哲學觀的變革之中。否則,如果在同一個方法論視域下,邏輯的本性會導致對同一個事物的看法不發生根性的變化。比如,正是因為馬克思發現了唯物史觀這一方法論,才建構了不同于德國古典哲學的哲學體系;正是因為唯物史觀的發現,馬克思才創造了不同于古典經濟學的《資本論》。所有這些都表明,哲學觀以及由它所決定的方法論的變革,是創造自主知識體系的首要工作。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所揭示出來的哲學觀及其方法論的主旨,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三、方法論創新為創造自主知識體系敞開新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6】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大意義作出了深刻闡釋,同時也意味著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具有的重大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的研究仍然是一項未竟的事業,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前文指出,方法論問題決定了具體思想內容的真理性,如果方法論有問題,具體的思想內容就容易出現錯誤。
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其中在理論的意義上就是要創造自主的知識體系。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大量思想傳入中國,對中國學術界和思想理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西方先進的思想給中國學術研究帶來很多啟發;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西方思想理論的“路徑依賴”,甚至出現了“言必稱西方”的現象。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薄?】恩格斯的這一論斷的深刻含義在于,他把理論思維和一個民族的科學存在直接聯系起來了。顯然,這里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而無論哪種科學都需要有“理論思維”。理論思維的程度最高層次的表現就是創造自主知識體系。在自然科學領域,有些科學技術知識被西方壟斷,而中國的發展依靠這些科學技術的支撐,但這些知識體系顯然歸屬于西方國家,這就需要自己民族的科學家確立自主的知識體系。
而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同樣如此。如果諸多哲學社會科學的觀點、原理、規律都是由西方國家的學者所提出,這就很容易導致西方國家的“文化優越感”“文明中心論”,同時形成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自卑感”和“文明邊緣論”。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意味著該民族的“理論思維”程度尚不夠高,因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就無法得到理論的呈現,這難免會破壞一個民族國家的尊嚴,特別是就哲學來說更為重要。黑格爾曾經把哲學比喻為“廟里的神”。如果廟里沒有神,即便廟宇富麗堂皇,但卻也不能稱之為“廟宇”。按照黑格爾的這一比喻,哲學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哲學思想理論,等于該民族是“有之非有,存在著的無”。可見,創造自主的知識體系無論對于自然科學還是哲學社會科學,均是和民族命運直接相關的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
總之,“分析框架”的方法論意義對于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出發理解當代中國現實問題,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面,呈現了方法論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是在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哲學原創性貢獻的理解方面,“分析框架”的方法論運用敞開了新的視野,這對于推動創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注釋:
【1】孫正聿:《哲學:思想的前提批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序言第1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3】韓慶祥虞海波:《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11-312頁。
【4】韓慶祥虞海波:《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5頁。
【5】韓慶祥虞海波:《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頁。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