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博(海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這一系列重大論述蘊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精神意蘊。
人民至上理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首要一點即堅持人民至上。這一科學思想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執政理念,深刻闡明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旨歸和根本遵循。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脫離人民的理論缺乏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強調,“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回顧歷史,人民性貫穿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貫穿于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章程》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定為黨的宗旨。毛澤東不斷告誡全黨要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把為民造福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鄧小平將群眾視作黨力量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既增進當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孫后代權益,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起源于資本的原始積累,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西方社會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與深化,社會整體以資本增殖為軸心,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物化與人的異化成為西方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寫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卻是以犧牲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整個社會出現失衡、分裂、對抗、沖突、極化等現象。西方現代化支配下的國際秩序呈現為從掠奪到霸權、從殖民到后殖民等趨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從西方資本邏輯的迷思與獨斷中突圍,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資本邏輯。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要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民生底線,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要不斷鞏固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歷史主動精神
馬克思認為人與歷史的關系不是抽象的、外在的關系,而是內在的、互動的關系。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現實的人的觀念與意識也是重要的參與因素。在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展開過程中,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將由自在、自發飛躍到自為、自覺,在革命運動過程中生成與之相適應的歷史精神與歷史意識,這既是階級意識覺醒的重要標志,又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表明,只有具有偉大精神的政黨才能領導人民贏得偉大斗爭、開創偉大事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險阻、直面風險挑戰,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展現出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形成了黨的光榮傳統。黨的偉大精神和光榮傳統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將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作為己任。建黨百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一百年來,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驚濤駭浪,我們黨都始終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斗目標,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促進了階級意識的覺醒,凝聚了人民的共識,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牢牢把握住時代脈搏,帶領中國改變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主體性,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在“大歷史觀”的視野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黨領導的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中國由世界舞臺的邊緣日益走向中心,在世界上高高舉起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不僅意味著中國在世界經濟與文化版圖中的重要性,還意味著在未來的國際格局、國際秩序建構中,尤其是在世界歷史的參與、塑造與引領中,中國將發揮更為積極的歷史主動作用,體現大國擔當,引領世界歷史的未來進程。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歷史主動精神,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塑造歷史的未來,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成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
文明形態創新
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是一段對內剝削、對外殖民的殘暴歷史。資本主義的發展既導致了內部的兩極分化以及嚴峻的階級沖突,又日益加深了國際分裂、單邊主義與霸權主義。現代以來,借助于操控國際秩序、壟斷世界經濟所積累的資本優勢,西方逐漸形成了“現代化=西方化”“現代化=資本化”“西方化=文明化”的霸權話語。比如,弗朗西斯·福山認為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形勢的轉變,迎來了所謂的“歷史終結”,即所謂的資本主義體系下“自由民主”將成為“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歷史將終結于資本市場。塞繆爾·亨廷頓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提出了“文明沖突”理論,他認為文明沖突是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建立在文明基礎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戰爭的最可靠保證。
然而,中國式現代化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對西方現代化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沖破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觀念誤區,書寫了現代化轉型的嶄新歷史,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積極主動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給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答案,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西方對現代化轉型發展的壟斷,破解了“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向世界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全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出完全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偉大新圖景,代表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