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系列解讀文章】
作者:蘭夕雨(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堅定的歷史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歷史共同體記憶構建的時空場域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敘事書寫中,鍛造出的強大精神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全黨同志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堅定歷史自信是一種理想信念的塑造,我們黨通過借助歷史記憶時空場域,建構科學敘事內容,轉化敘事效能以及結合共同體記憶與情感敘事策略,在記憶與敘事中厘清“何以自信”“因何自信”“自信為何”及“自信何以堅定”等基本問題,從而使歷史自信內化為歷史自覺、轉化為歷史主動。
借助歷史記憶時空場域厘清“何以自信”
“何以自信”就是要厘清我們之所以自信的根和魂。在歷史記憶的時空場域中,我們能知道自己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根與魂在何處。中國共產黨人歷史自信的根與魂,在人民群眾中,需要從時空場域的紀念活動中重構歷史記憶,強化歷史認知。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延安參觀楊家嶺革命舊址時指出,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延安革命舊址是中國共產黨人歷史精神譜系的場域象征之一,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歷史自信的精神源泉。
中國共產黨借助一系列革命圣地、革命舊址和紅色遺跡,構建出以精神譜系為主線,以空間紀念為依托,以歷史時間為串聯,以歷史事件為載體的歷史記憶場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大革命圣地,從西柏坡到井岡山,從遵義到南湖……一系列的考察脈絡和講話,既在時空場域中構建起屬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獨特歷史記憶,同時也幫助厘清了我們黨“何以自信”的源泉和根基。中國共產黨人何以自信,是從南湖紅船到“八一”槍聲,從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從抗日烽火到建國大業,從改革開放到科學發展,從小康藍圖到民族復興等一系列歷史實踐活動中塑造起來的自信,更是英雄的中華兒女賦予我們黨的自信。
建構科學敘事內容明確“因何自信”
“因何自信”需要從理論來源、實踐成就和實踐經驗中去尋找答案,通過科學的敘事內容建構,我們黨明確了構筑信心信念的底層邏輯,通過理論敘事、使命敘事、成就敘事、意義敘事、經驗敘事等,建構出一整套科學的敘事內容,回答了我們黨“因何自信”的問題。
理論敘事詮釋歷史自信的理論來源。我們黨的理論敘事,就是在中國大地上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書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賡續與發展,證明了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亦沒有辜負社會主義,也證明了我們黨歷史自信的理論來源的真理性、科學性和現實性。我們黨的理論敘事,也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敘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證明了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理論敘事的基礎上,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等文本,從百年奮斗的歷史使命、重大成就、歷史意義和“十條經驗”等角度,分別進行使命敘事、成就敘事、意義敘事和經驗敘事,使“因何自信”的要素更完備、更具體、更科學,這一系列敘事內容的表達,有效詮釋了我們因何對百年歷史的奮斗成就和奮斗精神能夠自信。
轉化敘事效能探賾“自信為何”
“自信為何”需要回答我們黨堅定歷史自信的目標指向,回顧歷史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在于展望未來。敘事內容的建構搭建底層邏輯,敘事效能的轉化構筑行動邏輯和目標邏輯。我們黨通過回顧歷史,建構科學敘事內容解決了“因何自信”的問題;在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通過展望未來,轉化敘事效能,解決“自信為何”的問題。
借助敘事效能的轉化探賾“自信為何”,主要表現為依靠黨的領導增進敘事效果,建立奮斗目標明確敘事指向,擘畫實踐藍圖轉化敘事內容,回答清楚“自信為何”的原則、目標和道路問題,以此提升敘事建構的有效性、方向性和功能性轉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最高原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實踐藍圖。通過對原則、目標和道路的明確敘事,增進了我們黨“自信為何”的敘事轉化效能,實現了話語表達和敘事功能的統一。
以共同體記憶與情感敘事策略彰顯“自信何以堅定”
“自信何以堅定”,是對歷史自信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追問。搞清楚歷史自信何以堅定,有助于在新時代新征程更好地掌握歷史主動,迸發出更強大的精神力量。通過建構共同體記憶和一定的情感敘事策略,彰顯出我們黨對百年奮斗重大成就、歷史經驗和新時代新征程的新趕考之路具有堅定的歷史自信。
中華民族作為情感共同體,對歷史進程中的苦難與輝煌、挫折與奮起具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情感記憶。我們黨建構的共同體記憶,就是關于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的記憶和現代化道路艱難探索史的記憶。同時,這些記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要素,包含國家富強之情、民族獨立之情、人民幸福之情、政黨自信之情等等。我們黨通過還原真實情境、講好情感故事、營造情感氛圍等敘事策略,將情感要素貫穿其中,構建出具有牢固情感紐帶和深層次命運情感聯系的共同體記憶。基于此,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等話語表述能夠產生情感認同,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等判斷能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自信何以堅定,是來源于對民族、國家和個人前途命運的光明前景的信念和信心,是超越時空的精神延續和傳承。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系列解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