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經濟發展、供給體系建設、網絡立法、“兩大體系”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范恒山:集中力量打通數字經濟發展梗阻】
范恒山認為,近年來,我國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抓手,積極推動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但同時,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大而不強、快而不優問題仍然突出,需要以切實舉措著力打通梗阻。首先,要通過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數字基礎設施的統籌部署、協調布局、一體建設、融通運用和普惠共享,推進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和市場化流通交易,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其次要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普惠性數字轉型服務,加快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繼續大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再者要通過發揮數字技術在優化經濟社會治理中的優勢和作用,系統推進政務平臺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建設,提升數字治理水平。同時,還要堅持法規約束與教育引領相結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運用數字技術的本領,提高全民數字素質。
摘編自《人民日報》
【賈珅:培育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的優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賈珅認為,加快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在我國擴大內需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明確抓手。具體來看,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的基礎在人才,要發揮人力資本作用,更加注重調動和保護人的積極性,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形成人才國際競爭新優勢。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的重點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進一步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同時構建起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的關鍵在科技創新,要加強基礎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激發各類要素創新潛力和活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懷勝:安全是深刻理解十年來網絡立法成就的一把鑰匙】
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懷勝認為,安全是十年來網絡立法的基石和底色,可以從三個視角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網絡安全立法成就。從時間的縱軸來看,堅持綱目并舉,深化探索保障安全的內涵,建構了深度厚度兼具的網絡安全立法。黨的十八大以前,我國網絡安全立法存在數量相對稀少、內容相對單薄、規范相對粗疏的問題。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既有效整合了過去分散在不同法律部門中的、相對支零破碎的網絡安全規范,又為今后的網絡安全立法確定了基調、明確了指引。從規范的橫軸來看,堅持體翼并行,深化探索保障安全的形式,建構了多體多面的網絡安全立法。在規范類型上,中國的網絡安全立法堅持多點多面同時開花,將網絡安全立法深入到網絡世界的“田間地頭”;在規范后果上,網絡安全立法打通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界限,實現了對網絡違法后果的“全通道治理”;在規范內容上,網絡安全立法實現了從最初的系統安全、運行安全建構到以后的數據安全、內容安全的建構。從思想的立軸來看,堅持道術并用,深化探索保障安全的理念,統籌協調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建構了行穩致遠的網絡安全立法。
摘編自光明網
【郭麗巖:推進“兩大體系”建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郭麗巖指出,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下文簡稱“兩大體系”)建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戰略任務,推動基礎設施體系現代化則是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統籌推進兩大體系建設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路徑。另一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建設,從而在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基礎設施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但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體系的協調性、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待增強,因此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構建新征程上與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高品質追求相適應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