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麗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要按照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下文簡稱“兩大體系”)建設,既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補齊發展“硬短板”,也要夯實市場體系基礎制度,補齊制度“軟短板”,堅持“軟硬”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統籌推進兩大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統籌推進兩大體系建設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路徑。流通作為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扮演著組織生產與促進消費的雙重角色。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沖擊,面對超預期因素的影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大循環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凸顯。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戰略任務,推動基礎設施體系現代化則是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與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緊密配合,能夠保證流通更加高效,產銷銜接更為順暢,投資和消費潛力加速釋放。
在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統籌推進兩個體系建設。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內在關系中相互依存的基本面。基礎設施的供給規模與結構升級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效需求的最終實現又須依賴基礎設施、商品和服務供給水平與結構的匹配。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的發展,需要依靠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建設,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持續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把有限資源配置到更高效領域,充分提升供給質量與效能,從而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躍升。
我國基礎設施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但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體系仍不夠完善,協調性、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待增強。主要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欠賬”仍較多,城市群、都市圈互聯互通與共建共享水平有待提高,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統籌不夠,智能化發展有待加快,新型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場景仍需加力拓展。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養護等傾向依然存在,全生命周期協同發展水平不高,精細化管理能力仍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效率和品質亟待增強。同時,國內市場在市場體制機制方面仍有一些束縛主體活力釋放的限制,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構建新征程上與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高品質追求相適應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
在新征程上,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提升國家總體安全保障能力,需要統籌推進兩大體系建設。客觀而言,傳統基礎設施和市場運行體系,面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重大事故等突發事件沖擊的網絡韌性和應急能力尚待增強,關鍵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卡脖子”問題亟待攻堅克難。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強韌基礎設施網絡,著力鑄長板補短板,維護市場安全和穩定,增強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對重點市場和市場基礎設施的跨部門協同監管,這是統籌推進兩大體系的應有之義與重要建設內容。
統籌推進兩大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抓手
建設現代流通網絡,推動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完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多層次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動交通運輸設施跨區域一體化發展,強化一體銜接和全鏈條服務能力。完善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推動形成“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及市場化運行體系。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領域應用,提升綜合運行效能。優化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數字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形成更多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同時,推進同類型及同目的信息認證平臺統一接口建設,完善接口標準,促進市場信息流動和高效使用。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加快實施智能市場發展示范工程。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物流、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推進物聯網全面發展,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實施教育、醫療、快遞物流等網絡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以此推動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第三方物流、即時遞送、在線辦公、網上辦事等從事新型服務的經營主體發展。暢通市場數據信息流,整合線上線下支付交易數據,推動實現跨部門共享。強化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完善競爭政策框架,健全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環節的競爭政策實施機制。堅持“立破并舉”,持續清理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及做法,包括清理廢除不正當招投標行為等,優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運營的公平競爭環境。加快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相關工程建設運營,加快推進這類行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改革,放開競爭性業務準入。例如,進一步加大油氣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力度,在終端零售環節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等。同時,要更多通過大數據等方式認定競爭違法行為、預警識別市場運行風險,強化市場預期管理。
培育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市場交易平臺,增強系統調節和統一市場配置能力。擴大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覆蓋范圍,明確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各類公共資源交易納入統一平臺體系的標準和方式,加快推進交易全流程電子化,破除阻礙市場化交易的區域壁壘。加快建設新一代電力系統,推動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同時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實現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共享互濟和優化配置。加快推進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建設,在油氣、電力、煤炭等領域培育形成運營規范的交易平臺,不斷完善市場交易規則。加快推動商品市場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鼓勵打造綜合性商品交易平臺。
增強基礎設施韌性,加強應急處置和互濟余缺能力,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提升災害高風險區域交通運輸設施、物流站點等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積極防范糧食、能源等重要產品供應短缺風險。加快構建國家水網,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水安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強化在線實時監控和網絡協同共享,建設與基礎設施網絡相關的大數據中心和調度中心,推進聯合調度和綜合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