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穎達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是更高品質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我們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既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更殷實,又要讓人民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摒棄了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人的物質生活需要的客觀性的同時,又強調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并把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作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指在生產力高度發達、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私有制和舊時社會分工消亡的基礎上,實現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充分發展,實現人的能力和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這意味著,社會主義不能僅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兩者必須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兩者彼此相連、相互促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既見物又見人的現代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題中應有之義。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我們堅持以辯證、全面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斷夯實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同時注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新中國成立后,他更是號召全黨:“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啟端于偉大建黨精神,歷經革命戰爭烽火淬煉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社會主義建設年代鍛造的“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改革開放新時期迸發的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新時代形成的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不斷延伸、不斷豐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標注起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成為共產黨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大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全黨全國人民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既要避免人們在物質財富上的兩極分化,逐步實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同時也要著力避免人們精神空虛,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實現物質生活高質量躍升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充盈人們的精神世界。必須看到,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不同社會群體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現出不同特點,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要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切實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力。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它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它所昭示的前進方向契合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景,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價值遵循。當前,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空前復雜的情況,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厚植我們民族和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匯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合力。要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必須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堅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必須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當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更加渴求品質高、質量好的文化生活,這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刻把握增強文化自信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高水平、高層次、多維度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既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也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物質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全民族精神力量。(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