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向寶云
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代中國能否被世界所了解、所認知、所接納的重要途徑,是以國家敘事扭轉西方媒體偏見,回應“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的重要著力點。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在邏輯在于,通過以故事為載體的講述,實現國家硬實力、軟實力與國家敘事能力三者的高度匹配,從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構建中國故事的發展性、建設性、包容性話語體系,是一個重要而迫切的現實課題。
(一)
成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硬核的故事資源。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大多是負面的,它們往往對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生態環境以及人民財產等帶來嚴重危害和影響。但成功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卻蘊藏著“英雄敘事”和“勝利隱喻”,不僅能展現出國家強有力的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能進一步地塑造和鞏固國家形象,它為國家敘事提供了較為硬核的故事資源。同時,在成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講述中,敘事者對特定文化敘事資源的征用,可以構建起更積極的敘事文本。如在長江抗洪搶險、汶川特大地震、戰勝世界金融危機、抗擊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黨和國家成功應對了一次次重大突發事件,有效化解了一個個重大安全風險,創造了無數戰勝災難的奇跡。
成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敘事邏輯。故事需要情感介入,更需要邏輯支撐,沒有邏輯支撐的故事往往淪為單調的說教,其效果南轅北轍。與自我褒揚的宣傳敘事邏輯不同,成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則屬于隱性敘事,它強大的敘事邏輯在于“行勝于言”,成功戰勝災難的行為是最好的語言,而事實就是最好的講述邏輯。
成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理性的“他者”敘事。“他者”敘事是從他者的角度觀看自我,不僅可以作為“自我”敘事的補充,而且會形成帶有他者評價與他者交往中的自我,從而消解交流的隔閡。運用“他者”敘事,即“用別人的嘴來說話”,比我們自己說更有說服力。
(二)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以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當前,中國自身的話語體系在世界舞臺上還顯薄弱,講好中國故事,須著眼自身發展,以發展為導向,構建發展性、建設性、包容性話語體系。
構建以發展為本位的話語體系。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將發展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內核,具有重要意義。一是用發展凝聚共識。發展不僅僅是中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奮斗目標,具有廣泛共識性。二是靠發展彌合沖突。緊扣和平與發展主題,可以滿足各國的共同利益,彌合發展分歧。三是以發展凝聚人心。以發展共筑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四是靠發展帶動共贏。中國的發展不是建立在犧牲他國利益的基礎之上的發展,而是在中國實現復興富強的同時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創造機會,帶動其他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而實現世界共同繁榮的發展。
構建以建設性為特征的話語體系。建設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通過實際行動改造世界。建設性話語就是以建設性思維為基礎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考方式。建設性話語和建設性思維特點是,以問題為導向,將問題變課題,將課題變解題。它直面問題,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將建設性作為話語體系的功能要素和定位之一,不僅講中國取得的成績,也直面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講清楚問題存在的歷史原因、現實背景、中國的解決辦法、未來發展趨勢,引導公眾全面理解中國發展背后的張力,倡導輿論場的理性討論和交流。
構建以包容性為特征的話語體系。包容性作為一種理念最初出現在2000年9月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當中。2007年,包容性增長的完整概念開始由亞洲開發銀行提及。此后,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國際會議等重要場合提及“包容性增長”和“包容性發展”。與傳統西方中心主義價值觀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多元發展,強調在包容和求同存異之中實現“百花齊放”“百花爭艷”,強調發展的共贏性、發展進程的協調性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性。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后,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歡迎和認同,并被寫進了聯合國重要文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包容性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升華。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以包容性為特征的話語體系,更容易形成全世界共同生存和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意識,促進人類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深化世界各國之間的開放、合作與文化交流。(向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