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焦麗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德不立,品德是為人之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核心任務和目標方向。立德樹人不僅僅是在道德實踐上的建設,更是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和精神品質的人格建設。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德”背后更深入的人格基礎,從根本上實現對大學生“德”的培養,以推動社會精神文明邁向一個更新的高度。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只有了解道德的內在品質,才能培養道德的外化表現。知其所來,方能知其所往。道德人格作為人們穩定而獨特的道德心理品質組合系統,影響了人們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等方方面面的表現,道德人格培育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目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對道德人格的培養和建設,要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向度開展,既要注重時間上的遠近,又要關注空間上的大小,從以下四個方面共同尋找突破點:
第一,道德人格的建設要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唐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中國的文化中蘊含了對德的多重闡釋,當代道德人格培養必然要重視古與今的思想交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人當下人格形成,離不開對歷史文化模式和價值觀的內化,因此,高校立德樹人過程中,應該重視對文化層面衍生出的道德人格品質進行教育,如對盡責誠信、利他奉獻、仁愛友善和包容大度等善良人格品質的培養,并對兇惡殘忍、虛假偽善、污蔑陷害和背信棄義等惡性人格品質進行預防。
第二,道德人格的建設要注重現代化發展的適應。當今中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的改變帶來了社會特征的變化,不確定性、變化性、經濟全球化、多元化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迅速流動和網絡媒體的流行,當代青年群體在道德層面也相對應地發展出了新的心理品質,達到一種從傳統的道德心理行為特性到現代道德心理行為特性的轉換。因此,對道德人格的培養,需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此基礎上,關注現代化帶來的道德認同變化和不同道德價值體系融合,以達到立德樹人中傳統與現代的平衡。
第三,道德人格的建設要注重中國現實的獨特性。道德是基于人類長期進化和社會文化塑造出的不同社會規范,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積累了獨特的道德文化,突出強調以善為本、以德為先。伴隨當下社會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和新現象,對道德人格的培養必然要體現出對中國文化里的道德更深的思考和理論建構。我們要以揚棄的眼光和姿態,理性判斷西方道德理論可能不適合中國心理的文化隱性偏見框架,批判地看待中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扎根本土,放眼世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道德建設話語體系。
第四,道德人格的建設要注重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立德樹人不僅要培養對他人有德、對社會有德、對國家有德的人才,也要放眼世界,培養對人類有德、能夠有助于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優秀人才。道德人格對于社會生存具有促進作用,能夠幫助人們在相互依賴的群體中生活,從而幫助人類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同時,這種對全球人類的認同有助于提高人們的利他性,這種雙向螺旋式的相互促進,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意義。
道德人格在個人成長中具有獨特的屬性,影響著人們與道德相關的種種表現,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因此,對道德人格的建設,能夠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教育強國的國家戰略提供關鍵、可落地、可實施的方法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