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戰略及策略、鄉村振興、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學習型大國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玉成:正確把握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的關系】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楊玉成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必須以正確的戰略把方向、抓大事、謀長遠,在正確戰略指引下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抓落實、促發展。一方面,策略在戰略指導下為戰略服務。策略服從于戰略、服務于戰略,是落實戰略的手段和方法,戰略目標正是通過策略一步一步實現的。我們黨堅持以正確的策略來落實正確的戰略,在各領域各方面制定一系列切合實際的目標任務、政策策略,在不斷解決突出問題中實現戰略突破,在準確把握戰略全局中確保各項事業行穩致遠。另一方面,把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戰略堅定是成事之基。保持戰略的堅定性,是正確處理戰略與策略關系、推動事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主動識變應變求變,需要保持戰略的堅定性,始終緊盯戰略目標,不折騰,不反復,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向著既定戰略方向穩步前進。同時也要認識到,戰略推進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甚至會遭遇波折。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有效應對風險挑戰,需要在保持戰略堅定性的同時增強策略的靈活性,做到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因時因勢而動,通過不斷增強政策舉措的靈活性、協調性、配套性,確保策略緊密對接戰略、有力支撐戰略。
摘編自《人民日報》
【高帆:實現鄉村振興需跳出“就農村談農村”思維】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帆認為,只有實現鄉村振興范圍的“全覆蓋”,才能完整回應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也才能達成鄉村振興承載的系統功能。從“全覆蓋”特征出發,我國各地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規避兩種傾向: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即側重于將資源或政策向個別農村傾斜,通過打造“盆景”來推進鄉村振興;二是“等量齊觀、平均用力”,即將單一的發展方式套用所有農村,或將資源在域內農村進行簡單分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跳出“就農村談農村”的思維,在城鄉一體化框架下,挖掘和釋放城鄉共同發展的潛能,通過農村的功能擴展、優勢發揮、價值增強來實現現代化。在操作層面,需強調農業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的獨特功能,立足于推動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激活農村產業蘊含的生態、文化功能和要素再配置潛力,為居民提供具有復合特征的服務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提高農村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推動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依靠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引導城市人口和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利用市場力量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將異地城市化和本地城鎮化結合起來,推動縣域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農民就業、農民增收和人地關系的改善功能,為農村居民的城市化流轉和本地化發展提供更多選項,增強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功能和農村對城鎮的支撐服務功能。
摘編自《光明日報》
【裴廣一: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
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裴廣一表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新時代新征程,如何通過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課題。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本質上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從產業生態化角度來說,應重視農業人才的培養,提高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倡導綠色種植和綠色生態養殖,發展種養有機結合的循環農業;大力改造傳統鄉村加工業產業,促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建設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培育生態產業園,發展休閑農業;以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步伐。從生態產業化角度來說,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生態資源,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大做強林下經濟,發展鄉村特色旅游,培育新興綠色能源產業;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休閑漁業;延伸生態產業鏈,打造有機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總之,要通過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共贏。
摘編自《經濟日報》
【田鵬穎: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田鵬穎表示,人民的利益最終必然落實到具體的、現實的個人或群體中。任何建立在否認或忽視“現實的個人”利益差異上的人民整體利益終將是一種抽象和虛幻。全過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關鍵在于承認和尊重“現實的個人”的利益訴求及其基礎上的協商與整合,從而保障人民民主實踐的廣泛性、真實性、有效性,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變成現實。首先,必須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落實到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黨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次,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落實到黨和國家機關的工作運行中。必須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讓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到現實的國家治理活動中,保證黨的大政方針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最后,必須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落實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讓改革發展的豐富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編自《新華日報》
【鐘柏昌:多措并舉促進學習型大國建設的數字化轉型】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表示,統籌推進教育數字化與學習型大國建設,正成為新時代的普遍共識。為此,需要推動教育和學習型大國的雙重數字化轉型,以及教育數字化與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雙向賦能,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學習型大國的數字化轉型旨在促進全社會教育資源和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形成一個泛在而便捷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在宏觀調控層面,學習型大國建設能夠統籌協調數字戰略與體系規劃、數字化治理體系和機制等,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政策保障;在資源供給層面,學習型大國建設能夠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部署,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資源支持;在人才培養層面,學習型大國建設有助于打造一支能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需求的師資、管理、技術、服務隊伍,落實以數字能力為核心的未來新型人才培養。因此,學習型大國建設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持續動力。基于此,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應該建立開放多元的數字資源共享機制,協同培育創新人才;各類科技、文化場館也要探索開發適用于全民終身學習的數字化場館資源,促進學習型大國建設的數字化轉型。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