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韓升、王朋朋(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關涉全人類美好愿景的重大課題。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這是順應世界歷史進步潮流、汲取全球文明發展經驗、著眼人類未來美好向往的重大創見,在當今這個充滿希望與挑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起到了撥云見日、點亮世界文明之光的作用。
堅持多樣性與交融性相統一,尊重全球文明和合共生。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發展的活力之源。由于生存環境的獨特性、歷史文化差異性以及生產方式、分工體系、交往實踐等方面存在區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帶有許多自身的特點,由此呈現了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客觀狀況。但獨特、差異并不代表著高、優劣,多樣性與交融性是文明的一體兩面。從點到面、從個別到普遍、從分散到整體,是各種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生長發展過程。歷經幾千年演進,歐洲、東亞、南亞等幾大文明圈交相輝映,展現出人類文明百花園的爭芳斗艷。伴隨著資本主義文明擴張而來的“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不可能阻逆世界不同文明間的平等交流、和諧共生。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傳統,在交流中成長、在交融中壯大,歷經苦難,終成輝煌。中國一貫堅持“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多樣性文明同放異彩、相得益彰才是世界文明進步的人間正道。
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當今世界,多樣文明、價值觀念共生共存,不同制度、意識形態深度碰撞,一邊是動蕩與分裂的陷阱,一邊是融合與進步的坦途。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價值追求的最大公約數,是對人類共同福祉、普遍利益的真正關切,體現了中華文明內蘊的海納百川、以集大成的生存智慧,彰顯了崛起的中國對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世界情懷。文明的太陽不會“東升西落”,歷史的步伐不會“走向終結”。把全人類共同價值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各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去,使不同價值觀念相互理解、融合共生,才能在人類的心靈契合、文化互賞、文明共榮中步入一個新的全球文明時代。
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文明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的母體與時代的精神缺一不可,否則文明就會外實內虛,難以延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未曾中斷。中華民族自古就有重視歷史的優良傳統,新時代的中國更是將歷史作為教科書,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遙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不同文明星羅棋布,盡管有的一閃而過,有的波瀾起伏,有的延續彌久,但是各種文明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形成了跨越時空、超越國度、注解當下、詮釋永恒的寶貴財富。當今時代,人類文明面臨著諸如和平危機、合作壁壘、地區沖突等重重難題,需要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經驗和智慧來解決問題、實現發展;需要從中華文明歷史經驗出發,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難題、譜寫人類文明新篇章提供中國方案。
堅持開放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是溝通心靈、消弭分歧、凝聚共識的關鍵渠道,是推動文明進步、實現和諧共存、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了文明交流融合的隔閡與障礙,甚至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沖突與危機。然而,全球普遍交往的客觀趨勢不可逆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未來的前途命運取決于世界各國的選擇:是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還是坐上新時代的“諾亞方舟”,正在考驗著各國人民的勇氣和智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時代中國堅持胸懷天下、積極作為,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探索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致力推動各國人民攜手在人類文明開放、交流、合作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新時代中國向世界表明了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的真誠意愿,努力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人類共同價值研究”(21BKS11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