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法治、縣域市民化、兩個毫不動搖、“強迫勞動”謊言、農業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文顯:把法治作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方式】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指出,我國經濟現代化的一個鮮明特征在于,以市場機制與法治體系深度融合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法治作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方式,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第一,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法治為創新發展發揮支撐作用。完善知識產權法規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法律保護,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權利人合法權益,有利于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更好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第二,高質量發展是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的發展,法治為協調發展提供有效機制。法治為破解推動協調發展中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難點堵點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第三,高質量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法治為綠色發展更好保駕護航。要在完善法律體系的基礎上強化法律執行,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切實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第四,高質量發展是開放成為必由之路的發展,法治為開放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對外開放越深入越需要法治,外部發展環境越復雜越需要法治。第五,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法治為共享發展夯實制度保障。要在法治的保障下,共享發展得到更加切實的體現,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可觸可及。
摘編自《人民日報》
【葉裕民、馬國棟:推進縣域市民化要實現合理分工、協調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葉裕民、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馬國棟認為,隨著城鎮化進入中后期,縣域的戰略支點作用日益凸顯,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縣域市民化勢在必行。縣域市民化并不意味著要限制大城市市民化進程,而是要在城鎮化格局中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縣域市民化要著力破解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市政設施、人居環境和就業質量等方面的短板,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縣域能夠“住下來”并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以積累健康資本,“強起來”并持續接受多元化培訓以積累智力資本,“融進來”并深度參與社會治理以積累社會資本,既能實現從鄉村進入城市的空間流動,又能實現由邊緣者到中等收入者的社會流動。具體來看,既要優化財政轉移機制,改善縣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又要夯實縣城產業基礎,增強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力資本積累;既要提高縣域治理水平,強化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權利保障,又要尊重縣城發展規律,分區域、分類型、分重點推進市民化。
摘編自《光明日報》
【韓保江:“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出“1+1>2”的所有制生態效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韓保江表示,“兩個毫不動搖”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所有制生態”。在這種多元并存、競爭包容的“生態環境”中,公有制經濟發展離不開非公有制經濟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離不開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是你死我活、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激發出“1+1>2”的“所有制生態效應”。具體來看,一是“兩個毫不動搖”能夠釋放“分工互補效應”。從改革開放初期國營企業實行承包制、打破“鐵飯碗”開始,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大放小”和國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再到現在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每一項改革都離不開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支持和促進。二是“兩個毫不動搖”共生共存生成“競爭替代效應”。兩種所有制經濟之間的公平競爭,是刺激和促進它們各自優化自己最有效的力量。三是“兩個毫不動搖”相互融合生成“混合共生效應”。我國積極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生成“公私共生”和“勞資兩利”效應,進而形成“資本聯合”和“勞動聯合”的內在統一,為破解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資對立”難題,建立有利于調動勞資兩個積極性的命運共同體,找到了實現形式和制度載體。
摘編自《北京日報》
【許啟啟:美國捏造的“強迫勞動”謊言經不起絲毫推敲】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啟啟表示,過去幾年,美國極力炒作涉疆問題,“以疆制華”“以疆亂華”的圖謀昭然若揭。炮制涉疆謊言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抹黑中國治疆政策的老把戲,而“強迫勞動”是西方輿論鼓噪的主要涉疆謊言之一。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借“強迫勞動”推動對華制裁,所謂的“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強迫勞動”謊言經不起絲毫推敲,支撐這一謊言的主要是誣稱新疆的棉花采摘涉及“強迫勞動”、鼓吹新疆籍勞動者到其他省份務工涉及“強迫勞動”、聲稱新疆的扶貧涉及“強迫勞動”等幾種荒謬的論斷和說辭。事實上,新疆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強迫勞動”,各民族群眾的勞動權利得到有效保障。美國操弄“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不只是為了抹黑中國,更是企圖從經濟層面打壓中國。可以說,美國以憑空捏造的“強迫勞動”謊言,肆意打壓新疆相關產業和企業,違反市場經濟原則和自由貿易規則,嚴重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嚴重踐踏了公平市場競爭原則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這種違反市場規則和商業道德、破壞國際營商環境的做法不得人心,也遭到了包括許多美國公司在內的全球企業的強烈反對。美國借“強迫勞動”搞經濟霸凌,不僅實現不了目的,而且對美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美國終將會為此付出代價。
摘編自《經濟日報》
【翁伯琦、鄭開斌:以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翁伯琦、鄭開斌表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農業綠色發展是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要把握4個重要環節:一要保護耕地資源,提升土壤質量。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先。端牢中國飯碗,耕地是命根子。二要建設綠色屏障,實現和諧共生。鄉村生態屏障體系的建立,不僅能夠改善區域環境,而且有助于促進農牧產業的持續發展,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強國方面起著獨特而重要的效應。要充分發揮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因勢利導開發生態資源,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并構建田園風光與耕讀文化體系,推動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融合發展。三要強化環境治理,維護生態平衡。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優質高效、綠色發展原則,深入貫徹農田化肥農藥雙減少措施,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制度,加強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四是樹立大食物觀,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