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馬文武(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在這一制度體系所蘊含的分配體系中,第三次分配作為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補充,在新發展階段對促進共同富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當前我國理論和實踐關注的熱點。第三次分配雖然是從收入分配視角提出,但是從其實踐的實然狀態和應然價值來看,它已遠遠超出了經濟學關注的領域,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概念。綜合學界當前對第三次分配的理解,它應該是由社會主義制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富裕目標指向等因素共同塑造,依靠社會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人的心靈需要和情感滿足等更為深層的驅動力,并以多樣化的實踐指向人文理性、社會理性、價值理性的統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三次分配。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中國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基于自愿原則,在道德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因素、價值追求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實現社會財富資源在勞動人民各階層、社會各主體之間,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動或盈余方與短缺方共享的資源配置活動,進而通過對生產力發展、收入公平促進、社會互助合作強化、精神文明提升等的沁潤作用,助力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環境新背景下,第三次分配已不能簡單地按照傳統的內涵理解去推進實踐,必須要把握新趨勢、新特征、新要求,推動第三次分配在實踐中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可以從“四個拓展”著手推進實踐創新。
一是拓展實現形式:超越慈善捐贈范疇
從第三次分配的實現形式看,既有外在的實現形式,即通過什么樣的行為活動實現;又有內在的實現形式,即通過分配什么來實現。從外在實現形式看,在厲以寧教授提出第三次分配是人們基于道德力量之上的捐獻、捐贈、捐助等公益慈善活動后,學者對第三次分配研究相繼提出公益慈善說、財富轉移說和資源配置說等思想觀點,這些研究幾乎都把第三次分配等同于道德力量作用下的慈善捐贈。但結合中國特色的第三次分配內涵本質來看,其外在實現形式除了公益慈善外,只要與實現社會資源財富無償流動相關的活動都可以納入第三次分配外在實現形式范疇。比如現在新興的網絡眾籌、以購代捐、普惠公益共享經濟活動等,這些與傳統慈善捐贈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雖然迥異,但是其本質上都內含著無償自愿地將自己的資源財富轉移給他人或與他人實現共享的特征。
從內在實現形式看,傳統的第三次分配是以分配貨幣財富或有形的物質財富來實現的,這也是其常能滿足他人需求的有效實現形式。而從人們對生活的需要來看,層次在不斷遞增,即從滿足人的基本生活的生存性需要,到不斷增長的發展性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同時,社會還存在除了個人之外的科技創新發展、社會公共服務供給等更廣范圍的需要。因此,第三次分配的內在實現形式應該在實踐中得到拓展,分配內容既包括各種有形財富和無形財富,還包括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比如,公益無償的勞務服務、技術服務、智力服務、專利轉讓以及免費的藝術展覽、文物古跡欣賞等這些活動,就突破了貨幣或有形財富的形式,極大地滿足了社會的多樣化需求。
二是拓展價值功能:超越救苦濟貧范疇
從第三次分配提出到現在,學術界對第三次分配的價值功能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具有滿足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迫切需要的救苦濟貧作用。但隨著我國實踐的發展,第三次分配通過慈善組織、公益基金、志愿服務等載體推動著社會盈余資源和財富向貧困地區教育領域、重要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社會公共服務發展短板領域、基層治理薄弱環節廣泛流動,使第三次分配的價值功能由傳統的救苦濟貧向更為綜合的多維度價值功能方面發展。這里具體表現在:第一,從第三次分配的財富去向來看,其蘊含的價值取向已經大大地突破了傳統的紓困扶弱范疇,具有促進教育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助力發展公共服務、協助社會基層治理等價值作用。第二,從第三次分配的發展趨勢看,慈善、公益和志愿者行動也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環境保護、沙漠治理、養老事業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第三,從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過程看,社會成員遵循著自覺自愿的互助、互動、共濟、共享的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種體現共生共存的命運共同體,這不僅蘊含了對社會成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滿足和協調作用,還可以發揮社會成員廣泛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作用,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雙向奔赴與共同抵達。因此,從發展的現實和趨勢來看,第三次分配的創新發展需要從觀念和實踐中突破其救苦濟貧的價值范疇。
三是拓展參與主體:超越企業、富人范疇
第三次分配是分配主體為了與其生活的世界主動建立聯系,將資源讓渡給其他主體的活動。其中,主體就是盈余財富供給方,實踐中表現為社會資源財富的捐贈者、志愿服務的提供者等。參與第三次分配的主體包括慈善組織與社會企業等各種社會組織,也包括家族、家庭單位、個人等主體,十分廣泛,且每個主體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實踐層面看,目前我國第三次分配主體中以企業和社會組織為主,個人占比較低;從觀念層面看,公眾還較多地認為第三次分配僅僅是富人的責任或企業家的事情。要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必須要拓展第三次分配的參與主體并充分發揮好各類主體的獨特作用。
如果把第三次分配僅僅當作“企業的事”“富人的事”,這不僅可能會背離其本質,造成“殺富濟貧”的誤解,還會進一步削弱個體的參與意愿,無法調動普通人參與第三次分配的積極性。因此,為了進一步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家要積極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常態化機制,鼓勵支持企業和個人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況下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不能搞道德綁架式“逼捐”;要鼓勵各類社會力量開展自助互助,全體社會成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形成人人參與、各盡所能的社會氛圍,實現各類主體和社會資源的聯動。例如,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將實現共同富裕宏偉目標與個人和企業的奉獻聯系起來;社會組織投資興辦普惠性非營利性的服務機構,并加強組織自身的建設,提高公信力;社會團體、公益基金會、居委會(村委會)、企業和個人創辦的社會企業協助解決社會問題、服務后富群體;不同個人奉獻自身的時間、技術、知識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社區居民自覺建立社區自治組織和各類志愿團體,通過居民之間的互助、互動、共濟,以應對生活中的困境和難題,豐富社區公益慈善資源。
總之,拓展第三次分配的參與主體,助力形成人人參與、各盡所能的社會氛圍,必將激勵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參與熱情、釋放第三次分配的潛能,為共建共享共富提供持續不斷的強大動力。
四是拓展作用領域:超越收入分配范疇
在經濟學視域下,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結果主要是針對收入分配產生影響,因此,第三次分配作用也就被習慣性地限定于收入分配領域。但實際上第三次分配作用早已超出了單純的分配范疇,而延伸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能僅僅在資源和財富分配的經濟學語境下討論第三次分配,要拓展其討論語境和作用領域。
第三次分配倡導以互助和共享為主的生活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直接和柔性的資源連接形式,這與市場和政府的基于利益計算或嚴格制度化的資源分配存在明顯區別。在經濟領域,作為公益性、利他性的資源財富轉移活動,第三次分配能開辟社會資源分配的新渠道、實現社會財富的流動與共享,進一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帶來經濟效率提升。在創新領域,第三次分配通過匯聚社會眾多主體的盈余社會財富用于科技領域創新轉化,有助于社會重大理論和技術的創新突破。在精神文化領域,第三次分配作為一種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活動,通過更為廣泛的正外部擴散效應,助力形成自愿共享、人心向善、互助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領域,于社會成員與自身所處的生活世界建構深層而廣泛的聯系過程中,推動社會成員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有助于增強實現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