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崔衛杰(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并將“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發揮好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已經成為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試點格局,推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建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為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同時,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對此,需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尤其要以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有助于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積極推動制度創新,以此有效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產業回流、產業鏈重構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資源要素配置、全球產業布局的變化與調整,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我國創造性提出建設集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資源要素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強調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深層次改革試點,推動形成更多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并復制推廣。這些都推動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突破了國際上傳統自由貿易園區的區域范圍限制,探索出將園區內政策制度拓展到區外乃至全國的新路徑新模式,進一步適應了全球服務業擴大開放、服務貿易加快發展的新趨勢,也順應了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的新趨勢。面向未來,為更好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需進一步鞏固拓展已經取得的成果,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找準發力的重點方向。
一是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制度創新。進一步有序放開市場準入限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與此同時,要充分把握國際經貿規則演進新趨勢新動向,深刻分析國際經貿規則變化帶來的全球資源要素和產業布局重大變化,提前謀劃布局,在重點領域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二是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基于重點領域開展全產業鏈制度創新。產業發展是政策制度設計的基礎,也是政策制度效果的集中體現。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直是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目標。要推動重點領域全產業鏈開放創新發展,結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際需要,為生物醫療、集成電路、量子信息、智能制造、文化產業等重點或特色產業全產業鏈量身定制一攬子政策措施,著力破解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系統性政策制度體系和制度創新工作推進機制。
三是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內陸地區建設具有開創性的高能級自貿試驗區。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要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上有更大作為。建議重點考慮在中西部、東北等內陸地區設立具有開創性、標志性和引領性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為內陸地區實現趕超搭建高能級開放發展平臺。通過提升現有自貿試驗區能級、增設新片區或新增自貿試驗區等,更好滿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
四是圍繞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升級。隨著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快速發展,全球數字經濟加快向三次產業滲透,數字經濟領域的全球競爭更趨激烈。但數字化的全球市場和國際規則尚未形成,我國亟需集聚數字資源、創新數字規則、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型自貿試驗區。為滿足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發展需要,可推動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率先升級。
還要看到,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改革探索在形式上可不拘一格,但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各地發展實際,統籌考慮現有自貿試驗區是否擴區、調區、功能區外拓展、機構實體化等一系列問題。可考慮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服務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出發,增設新的自貿試驗區。現有的各個自貿試驗區也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和特色,持續深化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探索,推動改革試點任務加速落地,全力推進制度創新實踐,形成更多高水平可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更好發揮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