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才培養、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基礎研究體系布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姚凱:為制造強國培養更加匹配的人才】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姚凱指出,隨著我國制造業逐步從中低端走向高端,高端制造業中新產業、新業態迅速發展,人才缺口成為制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要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需要通過升級調整職業教育方向,拓寬和延展相關“新藍領”技能,暢通數字化、智能化人才成長通道,加強“新藍領”和復合型人才培養。其次需要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專業與市場的匹配度,在職業院校和應用型高校中探索實施“白領”+“藍領”+“金領”融合的“紫領人才”培養方案。再者需要院校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提供持續教育服務支持,建立定制化、精細化、專業化的人才全周期培養模式,探索多維度的企業認證作為學生考核依據,提升學生評價的市場化水平和企業認可度。同時,要暢通制造業人才發展通道,完善“實驗+理論”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校企共同參與在校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通過實際的業務操作和學習互動消除企業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壁壘,打通人才和企業之間的通道。
摘編自《光明日報》
【吳善超:以切實舉措系統謀劃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吳善超指出,當前將新型舉國體制實施聚焦于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兼具戰略必爭、體系必備、發展必需、安全必要,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從實踐層面來看,一是要著眼深化改革創新加強新型舉國體制系統謀劃,最大限度釋放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潛能,激活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作用;二是要以改革開放精神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的關系以及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系的科學統籌;三是要聚焦創新攻堅推動新型舉國體制組織實施;四是要統籌“四個面向”的全面布局、基礎與前沿布局以及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生態建設布局;五是要突出系統組織,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多元主體同時發力、同向發力、綜合發力的戰斗力系統,織密關鍵核心技術的體系化協同網絡;六是要從戰略層面著眼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聯動,從資源層面統籌項目、基地(平臺、設施)、人才一體化配置,從產業層面著力推進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從領域層面促進多學科交叉,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突出跨界集成。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元春:從戰略高度和中長期視角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指出,從戰略角度,要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核心位置。對于供給端對需求的敏感性、供給端在創新效率提升的作用上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不能過度回歸到短期分析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效率革命、動力革命作為抓手,是現代化實現的關鍵,也是民族崛起的關鍵。同時,供給端的調整,一定要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的軌道上進行。從動態平衡角度,要以中長期視角分析需求端和供給端的作用。當前的消費不足與正常周期調整狀況下的需求不足不同,擴消費與擴投資也有很大區別。在中國這樣一個趕超型社會,一個安全網還沒有構建齊備的社會,無條件地談消費擴張,簡單地把疫情時期的消費修復與周期性變化的逆周期調整,與長期結構性改革的收入分配制度調整等同起來,可能會導致一些理論上的誤解。必須從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動態平衡上區分供給端和需求端的作用。
摘編自《北京日報》
【丁明磊:適應新形勢加強基礎研究體系布局】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丁明磊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快速創新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內容、方法和范疇正在發生實質性變化,基礎研究活動呈現出數據驅動、愈加依賴巨大投入和大型科學裝置平臺的趨勢,科研組織模式多元化、開放性、體系化的特征更加明顯,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伴隨著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基礎研究的需求導向日益凸顯,對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影響更加深遠,戰略意義更加重大。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需要堅持“四個面向”,深入落實黨中央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遵循科學規律,突出人才為本,加強基礎研究的體系設計,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凝練關鍵科學問題,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產出一批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科學成果,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關鍵基礎性問題。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