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常華仁(西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分中心助理研究員)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全面地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明確了文化建設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了戰略部署。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文化在深度融合中繁榮發展,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鞏固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以更加開闊的歷史觀對待世界文明多樣性,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發展增加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鞏固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描畫了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從歷史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56個民族共同邁進全面小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要用心用力用情澆灌各民族文化之花,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新征程上,我們要不斷鞏固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大力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更為重要的是,深入推進青少年“筑基”工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深植于各族青少年群體心田;多措并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讓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越來越牢固。
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著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旨在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全球實現合作共贏、共建共享開辟了發展新道路。
當今時代,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和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客觀規律,反映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特別是在文化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推進一種或少數文明的單方主張,更不是一種文明替代另一種文明,而是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活動中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促進人類社會整體發展。
我們之所以能夠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就是因為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仡櫸覀儬N爛輝煌的歷史,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展望人類的美好未來,中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兼收并蓄和開放包容的文明態度,加強中外文明平等交流,互學互鑒,互補互濟,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需要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事實證明,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只要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無所畏懼,就一定會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為此,必須高揚思想旗幟、強化價值引領、激發奮斗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鑄魂,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
一是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大眾化傳播,深刻解讀中國奇跡背后的道理、學理、哲理,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相關研究,讓中國之理照亮中國式現代化的前行之路。二是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不斷發展文化事業,擴大優質文化供給和公共文化服務下沉,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優秀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發揮好其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作用,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三是要發揮文化建設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支點作用,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文化賦能,激發奮斗精神,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四是圍繞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問題,推出一批扎根中國大地、聚焦偉大實踐、反映時代特征的原創性、標志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藝術成果;同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
【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精準化研究”[2022-GMI-044]、2022年度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三蘇’文化蘊含的治國理政理念和思維研究”[SC22ZDYC18]、2020年度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支撐研究”[SC20ZDZW0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