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從黨的二十大,到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2023年全國兩會,都反復提及數字中國建設,并從多個方面作出部署,助力數字中國建設駛入快車道。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中國建設”,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把握數字中國建設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數字中國建設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路徑。首先,要以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構筑數字中國建設基石。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資源流動的物質載體,數字資源流動放大了數字基礎設施的資產價值,兩者共同構成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動脈循環系統,有力支撐起數字中國建設。其次,要以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實現數字中國建設目標。數字技術與經濟建設的融合夯實了數字中國建設的物質基礎,數字技術與政治建設的融合優化了數字中國建設的上層建筑,數字技術與文化建設的融合強化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文化自信,數字技術與社會建設的融合彰顯了數字中國建設以人民為中心,數字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體現了數字中國建設與美麗中國建設的有機統一。同時,要以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安全保障激活數字中國建設動力,以數字治理生態和數字國際合作優化數字中國建設環境,保障數字中國建設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詳情
數字中國建設需關注數字鄉村治理構建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同時也是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轉型的應有之義,重點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重塑治理理念,堅持黨建引領機制,密切聯系群眾,激發多元主體動能,以促進多元主體功能耦合和治理效能提升。二是優化治理工具,打造數字鄉村治理“軟件”隊伍,豐富和擴展數字鄉村治理主體;同時增強數字鄉村治理“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技術與農業裝備制造銜接,有助于打破涉農數據失真和信息孤島現象,增強治理能力。三是錨定目標效能,為廣大群眾提供個性化、精細化服務,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增進人民福祉。詳情
數字中國建設需用好數據這一生產要素當前我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數據使用日益深入,但數據權益和行為規則界定不清帶來的一些問題也日益顯現,數據權益相關糾紛呈上升趨勢,需重點關注數據資源產權制度建設、加強數據資源高效供給。一方面,要以建立健全現代數據資源產權制度為統領,不斷強化數據資源產權基礎研究,摸索構建數據資源確權基本體系,明晰數據資源權利主體,合理劃分數據資源權利類別,促進數據資源使用權、持有權等權利相互分離。另一方面,要以建立健全數據資源高效供給機制為路徑,在現有條件下強化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東數西算”重大項目建設進程,加強網信企業對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網絡以及算力等領域的服務能力,實現數據、算力等資源的服務化與集約化創新。詳情
數字中國建設需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用好文化資源,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重點工程建設,拓展優質數字文化資源的供給渠道,發展公共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圍繞群眾需求挖掘并整合文化資源。另一方面要提升供給質量,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文化服務實現內容集成,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務實現平臺集成,提供個性化的公共數字文化產品推動體驗升級,重視文化類軟件系統的自主研發加強信息保護。同時要通過吸引多方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合力,擴大公共數字文化覆蓋面推動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下鄉入戶,促進共建共享,讓數字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詳情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