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宏偉(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
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從內涵上分析,人的現代化是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社會關系和諧發展,人的素質全面充分提高。就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之間的關系而言,二者之間存在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辯證邏輯。
人是社會現代化的前提
人是實現現代化的主體,人創造著現代化的社會;同時,人又是社會鍛造和塑造的客體。人的現代化有賴于社會現代化,現代化的社會創造著現代化的人。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人是唯一能動的因素。社會創造現代化的人是通過人創造現代化的社會而實現的,正是人在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實踐中鍛造自己的現代化素質。人塑造著現代化的社會,也塑造著現代化的自我,因而,社會創造現代化的人,歸根到底是人對自我現代化的能動創造,是自我創造自身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本質表現,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和目標。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實現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和重要基礎,也是社會現代化的客觀標志。
未來世界競爭,歸根到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是各國人才的競爭。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提升人才核心競爭力,實現人的現代化。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這個要素在社會生產中能發揮多大作用,由人的基礎素質水平來決定。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培養要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包括體力素質、智力素質、文化素質、科學技術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能力素養。社會現代化的各個要素——經濟現代化、城市化、政治現代化、科技文化現代化、社會結構現代化、組織管理現代化、生活方式現代化等,都需要通過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的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而實現。因此,社會現代化的實現必須首先培育人的現代化素質,實現主體的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目的
人的現代化不僅是社會現代化的前提,而且是社會現代化的目的。社會現代化是主體客體化的過程,而人的現代化則是客體主體化的過程。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最終是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滿足人的發展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體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一方面,社會現代化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人要發展,要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就必須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社會現代化也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需要。現代化進程中人的需要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隨著精神和文化上的需要,人自身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得以不斷滿足,人的現代化程度也隨之不斷提高。
人的現代性本質的整體建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現代性視域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一種系統性工程。在這一建構中,人的每一種屬性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其中,經濟性體現物質基礎,政治性體現治理價值,文化性體現精神引領,社會性體現交往關系,生態性體現可持續發展,技術性體現工具理性,法治性體現規范要求。它們從不同側面彰顯了人的現代性本質的構成要素和內在結構,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因素。任何一種屬性的遮蔽、缺失或變異,都可能使人變為“單維度”的人,從而影響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注重系統的整體性、協同性和開放性就成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方法。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社會現代化促進人的現代化的發展
人的現代化只有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才能實現,離開了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也就無從談起。社會現代化的各個要素的發展對人的現代化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從經濟現代化來看,經濟現代化的成就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發展基礎;經濟現代化的進程使社會各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創造出新的生產方式、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促進了現代人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的轉型。從科學技術現代化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造就了更為便利的交通、更快捷的通訊、更豐富的信息,為人的現代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以此同時,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程度也制約著人的現代化的發展程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人們開始加速消費產品的更新換代,注重生活質量的改善,整個社會流動性更強,人際間的健康、廣泛的交往受到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曾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造福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以及生活條件、生活水平等都得到極大提高,人的現代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現代化建設應當以維護社會共同體中的每一個社會成員亦即個體人的平等權利為著眼點,應當以增進每一個社會成員合理、切身的利益為基本取向。”現代化建設應當是以無數個個體,以人為本的現代化建設,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理應由人民共享。人的現代化,體現在結果層面就是落實到具體的、現實的每一個社會成員亦即個體人那里,落實到每一個社會成員平等的、具體的基本權利那里,這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具有真實的和充分的意義。
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是相互作用的。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的現代化具有相互制約性和同一性,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的現代化具有發展的同質性和同步性。社會現代化的日益發展,大大提高了人的現代化素質;而人的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又促進了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