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國平(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更多經濟增長動力源。著力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我國是國土與人口大國,地區間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水平差別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統籌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但意義重大。
(一)正確理解與認識區域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是立足地區比較優勢,以有序的分工協作實現區域間相對均衡、動態協調和充分發展的過程。而在實踐中,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義是縮小區域差距,基本要求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三個方面。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重塑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是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的空間表達,也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方式,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二)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態勢及其新情況新問題
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都有了明顯提高。
就區域間差距而言,則經歷了“縮小-擴大-縮小-擴大”的反復過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施向內地傾斜、均衡布局的區域發展戰略,形成了沿海和內地兩大板塊的經濟空間格局。改革開放之后,由于實施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戰略,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呈現出不均衡的增長格局,區域差距不斷擴大。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旨在縮小區域差異的區域發展戰略,使得我國區域間差距呈現縮小態勢,區域經濟逐步從不均衡發展進入到相對均衡的階段。
近年來,我國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面臨新的影響因素和外部環境,驅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因素已經從自然稟賦等第一性地理因素轉變為以規模經濟、專業化分工以及知識要素為主導所形成的新空間集聚等第二性地理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區域經濟發展分化現象突出,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三北”地區)經濟增長相對緩慢,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已經呈現出從“東快西慢”的東西差距轉化為“南快北慢”的南北差距,北方地區經濟份額由2010年占42.8%縮減到2022年占35.2%。習近平總書記也高度關注我國區域經濟布局不平衡問題,并于2019年12月在《求是》雜志發表了署名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針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等新問題,明確提出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完善空間治理、保障民生底線”等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思路。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四大戰略及其推進情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下簡稱“四大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戰略統籌和頂層設計,離不開“四大戰略”的扎實推進以及相互促進。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助力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以及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是覆蓋全部國土、旨在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著力縮小區域間差距的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是指國家針對特定地區,圍繞不同發展目標或解決某個重大問題而確定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區域重大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例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就是以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的區域重大戰略,是明顯的問題導向的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在國家層面劃分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是國土空間開發模式的基礎性和約束性戰略部署,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新型城鎮化就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強調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格局,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速推進,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得到增強。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份額均有所提高,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和19.6%已經提升到2021年的22%和21.1%。2019年以來南北方經濟份額基本穩定。東北地區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持續鞏固,中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東部地區持續發揮創新帶動作用。著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全國一盤棋”,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口支援”等方式、加大了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特殊地區和困難地區扶持力度。區域重大戰略扎實推進并取得積極效果。
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積極進展,雄安新區和城市副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得到一定緩解。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總要求下,區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以來,中心城市持續做優做強,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基本形成,產業合作進一步緊密,水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質量持續提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創新鏈與產業鏈進一步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邁上新臺階,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編制完成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深入落實,實施了一批環境污染治理、水資源利用、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形成“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施了《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 (2021—2035年)》,完成了全國“三區三線”劃定工作,有力地支撐了功能定位清晰、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新型城鎮化戰略加速推進,2022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65.2%,中心城市、城市圈與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的城市體系加速形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速,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更新加速推進,城市宜居、韌性和智慧程度明顯增強。
(四)以更加有效的機制創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以彌補市場失靈帶來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最終實現區域間相對平衡發展。具體可從戰略統籌、空間聯通、功能互補和民生保障四個方面設定目標,通過更加有效的機制創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一是戰略統籌。統籌并扎實推進四大戰略落實,特別是加強四大戰略之間的聯動,以實現縮小區域差異和區域協調發展的三個具體目標。發揮主體功能區戰略在區域發展定位和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區域重大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之間在空間上的相互支撐,將新型城鎮化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有機結合,通過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助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地。
二是空間聯通。空間聯通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條件和紐帶。要加大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以及以信息網絡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增強空間聯通的深度與廣度。
三是功能互補。功能互補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需通過構建對口支援、合作框架、利益補償、全國統一大市場等區域合作機制,打破要素在區域間流動的壁壘,促進城鄉、區際間功能互補,真正實現城鄉間、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四是民生保障。民生保障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兩個方面。即保障各地區人民在公共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領域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同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城鄉、各地區間的人民基本生活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和區際收入差距,助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