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穎(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提出是近年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重大創新,作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重點,其目標是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體系內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更好地維護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
倡導相互尊重的共同價值
面對發展之變、安全之變、治理之變,一些西方國家習慣恃強凌弱、零和博弈,肆意違反國際規則,破壞國際秩序,奉行雙重標準。而眾多發展中國家卻因為缺乏維護自身安全的能力、缺少國際話語權被動挨打,遭遇“方向困境”“價值困境”及“發展困境”。已有的大部分國際機制長期以來由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盡管發展中國家具有投票權,但是一些國際制度的議程設置、決策決定權仍然由發達國家控制,國際機制一定程度上成為其謀取自身利益的工具。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例外”論以及“雙重標準”,反對搞針對特定國家的陣營化和排他性小圈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基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基礎上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了相互尊重的共同價值。
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以下四重內涵:一是強調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國際社會的多極化是大趨勢;二是倡導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權利;三是致力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法治化;四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向發展。基于以上四點,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責任共同體,也是利益共同體,更是價值觀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以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前提。首先,中國致力于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特別是在國際機構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讓發展中國家對人類發展有更多的獲得感。其次,推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構建雙邊及區域性共同體,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同心圓,最終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如今,中國已與東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湄瀾次區域合作加速發展,中亞成為中國周邊首個戰略伙伴集群,中國的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持續深入推進。再次,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一起推動構建一系列領域性命運共同體,如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等。最后,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者,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深入參與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和區域合作機制,引領全人類共同價值方向,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增添合作共贏的全球動力
近十年來,“世界開放指數”不斷下滑,全球開放共識不斷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呈現本土化、區域化、短鏈化趨勢,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陷入發展困境。增強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的能力,推動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努力縮小南北差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這也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目標。
事實證明,發展中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全球動力。正因為如此,中國反對“筑墻設壘”“脫鉤斷鏈”,反對單邊制裁、極限施壓的“大棒”政策,主張維護發展中國家與世界各國的利益紐帶,縮小南北差距,加快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有益于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使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受益。作為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中國強調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路徑選擇上,積極倡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這是中國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不僅可以惠及沿線國家,也最大限度地惠及了廣大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從資金、技術、標準、人才等方面擴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有效合作,著力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積極開展與重要國際機制的對接,爭取有利的發展議程以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比如,在全球層面,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有效對接,截至2022年7月,中國已與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為國際社會提供了高質量的全球公共產品。在地區層面,通過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落實中非“八大行動”,推進“九項工程”;建立中阿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戰略伙伴關系;推進中拉關系進入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新時代。此外,中國積極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以此帶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促進發展中國家間的經貿合作;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全面發揮自貿協定的制度性紅利,擴大深化與貿易伙伴利益交匯,促進開放性世界經濟建設,以此惠及發展中國家;強化多邊機制,推動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擴大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的影響力,共同培育市場需求,通過貿易發展新動能,提升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質量。
提供公平正義的公共安全產品
地區爭端、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疊加,致使發展中國家長期面臨著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的威脅。近年來,中國為世界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安全產品,為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以及發展中國家有效解決發展和安全的難題提供了更多的方案。
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始終致力于通過聯合國等多邊機制回應廣大發展中國家安全與發展的訴求。通過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中國始終把自身置于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發展大格局中,在推動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觀的路徑選擇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倡導發展中國家同直接當事國通過協商談判解決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議,積極參與全球安全規則制定,強調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國際和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有維護國際和地區安全的責任;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減貧、緩債、防災減災等國際合作,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支持人道主義國際合作。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物資援助、醫療支持、疫苗援助等,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重要貢獻。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積極探索人類社會走向發展的光明大道,推動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大變局下新型國際關系構建研究”(22AZD102)、北京外國語大學“雙一流”重大標志性項目“‘后疫情時代’中國與世界主要地區深化合作機制研究”(2022SYLZD03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