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數字教育、文化數字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金碚:努力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增強宜民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商學院院長金碚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制造業中凸顯出來。當世界經濟動蕩、國際貿易增長疲弱時,擴大國內消費市場就更具現實緊迫性。產品數量不在于多少,產品價廉物美才有生命力,生產老百姓買得起、用得好的產品才是有效供給。其經濟學含義是:一方面要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增強制造業的宜民性。更重要的是,制造業的競爭力和宜民性是緊密相關的。產品質量更高、價格更便宜,可以從高端消費進入大眾消費,制造業就會更具競爭力。同樣的,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就可以生產更多普通民眾買得起的高質量制造業產品,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兩者相得益彰。當前,要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數字革命、人工智能與工業技術的深度結合,這將在提高制造業競爭力和宜民性兩個方面產生顛覆性變革。制造業的產業形態將發生深刻變化,競爭力不再主要依賴傳統的要素比較優勢,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大規模經濟體的運行暢通性,特別是宜民性的提升。由人工智能所助力的制造業,將創造極大的大眾消費場域和大眾消費便利,使消費需求更有力地發揮制造業及國民經濟的第一拉動力和可持續發展動因的作用。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錕:努力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
黃錕指出,黨員干部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決心,努力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一方面,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以全局思維、系統思維、整體思維來理解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高質量為追求,結合本地區發展實際,制定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符合地方發展特點、符合人民群眾期盼的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和舉措。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認識、精準把握、妥善解決本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向改革創新要動力、要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同時,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要加強學習,努力成為行家里手、內行領導,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學習,洞察經濟運行之“形”,精準判斷經濟發展之“勢”,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思路和務實舉措;拓展視野、瞄準前沿,了解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趨勢,學習同做好本職工作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不斷完善履職盡責必備的知識體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
【楊宗凱:多措并舉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教育發展】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主任楊宗凱指出,今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以“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為主題,凝聚教育變革共識,提振全球合作發展信心,共創美好教育未來。面向未來,數字教育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持續創新革新,積小能為大能,由量變而質變。一是構建數字教育資源體系,支持教學與科研并進發展,整合企業資源,促進資源流動共享,推動數字資源體系建設,提高資源配置和交換的效率與效益,助力數字資源跨界互通。二是打造數據大腦,全面賦能師生動態數據的監測、感知、采集和分析,建立教育基本數據庫,強化大數據支撐的教育教學多元過程評價,開展教師畫像、學生畫像、課程質量等評價活動,開展數據驅動的評價創新。三是夯實教師數字素養和技能,推動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教師數字素養評價標準和測評體系,保障教育從業者數字技能、數字素養研修機會,助推“數字教師”培養。四是強化數字教育多維互通,國家層面規劃戰略布局,明確發展高質量、高包容的數字教育措施;地方政府與分支部門貫徹落實,明確地方教育發展特色;企業、機構、高校形成多級聯動,開展數字教育產品資源研發,推進多邊參與合作機制。
摘編自《光明日報》
【周建新:文化數字化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文化高質量發展】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周建新指出,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由此可見,文化數字化在促進我國文化發展、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文化數字化是實現我國文化發展“彎道超車”的重要策略。文化優勢與先進科技的結合能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能延伸文化產業鏈、實現多領域有機合作,并產生“乘數效應”。另一方面,文化數字化是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文化產業數字化是文化數字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數字化在現階段的客觀產物。數字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和技術的雙重屬性,在技術屬性包裹下,文化屬性的傳播方式更加隱蔽,潛移默化的審美規訓更深更遠。同時,文化數字化為我國文化安全提供重要保證。數字化浪潮下,維護文化安全成為時代命題,文化數字化能夠為我國文化數據安全提供技術支持。當前,我們可以通過打造國家文化專網進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和分發,實現文化生產閉環;文化機構的數據可以在各自數據中心實行分布式存儲,保障數據存儲安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