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學習研究與宣傳闡釋,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華東政法大學于2023年2月17日聯合舉辦了首屆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華政論壇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歷史·實踐”學術研討會。
會議開幕式由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慶寺主持,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致歡迎辭。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家林、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秘書葉柏榮、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阮博分別主持三個階段的主題發言。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政法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余位學者參與研討。與會專家學者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進行了多維度的深度交流。
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辛向陽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黨的領導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黨的領導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才能把各種社會群體的利益整合起來形成最強大的力量,才能順利渡過險灘急流,才能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士海指出,從理論邏輯來看,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本質的規定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方向、特點優勢、進程效果。從歷史邏輯來看,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中國共產黨發展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從現實邏輯來看,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通過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從價值邏輯來看,黨的領導確保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凝聚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國共產黨如何實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關于這個問題,郭為祿認為,中國共產黨通過不斷增強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證。在歷史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創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構建了日臻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動力和方向。在實踐路徑上,中國共產黨堅持思想引領與制度建設相結合、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自信自強與開放包容相結合,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方略、特色和優勢。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一玲認為,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獨特的領導邏輯。從歷史上看,黨選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通過政治革命建構現代國家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此外,政黨精神體現政黨靈魂,黨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并將政黨精神融入中國式現代化要素體系之中,實現了政黨精神與現代化價值的有機融合,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因此,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敘事
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先進本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喜平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從生產力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解放生產力,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消滅剝削壓迫,保證社會成員過上美好生活;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本國與世界的關系看,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自覺,堅定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五重發展邏輯的有機統一。從理論發展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淵源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文明發展邏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沃土。從歷史發展邏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發軔于近代中國的上下求索。從實踐發展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從現實發展邏輯看,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進平著重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前提。首先,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前提是指在相對現代性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中國式現代化除了“人口規模巨大”以外的四個特征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以“兩個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現代性的批判超越使得它們跟現代化的結合成為可能,這種結合的可能反過來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文化前提。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冉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角度,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四個維度的敘事。從歷史敘事來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其主題是實現民族復興。從理論敘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與復興一體推進謀劃的理論敘事。從國際敘事來看,把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講透的前提是把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講透。從文明敘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同時包含著社會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創造一種新文明類型。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董慧認為,從系統哲學的視角來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首先,系統觀念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方法,體現了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性思想及方法論的發展。其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系統擘畫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引領,并已成為理論自覺、信念認同與戰略自信。最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系統構建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是對五大文明的躍升、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尊重和包容。
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徐家林指出,現代化是包括理性化、世俗化,民主化、法治化,市場化、城市化等在內的、與工業化相適應的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現代化”這一抽象概念既具有學界共同認可的一般性規定,但對其所包括內容的具體理解及其實現的具體路徑,則因其與特定社會相聯系,又具有差異性。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一般理論與中國特殊的現代化實現路徑相結合的結果,是對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實踐的中國理論話語表達,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體現。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葉海濤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與本質要求。自然觀的嬗變是理解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和人類文明形態歷史演進的核心線索。從“巫魅”自然到為自然“祛魅”再到“還自然之魅”,從“自然圖騰”“大地母親”到“人定勝天”再到“和諧共生”,人類經歷了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的形態演進。世界現代化浪潮中,人與自然關系出現了緊張與沖突,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特別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系列重要論述,為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論遵循與行動指南。
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集中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和世界現代化理論;二是使得占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徹底改變了世界現代化的版圖;三是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持續動力和全新機遇;四是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為人類對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五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六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案,也蘊含人類發展的普遍經驗和共同智慧。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慶寺認為,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獨立自主、整體推進、和平發展的現代化,為世界現代化提供新模式,充分彰顯了自主實現現代化的可行性;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人本邏輯、全面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世界現代化提供新形態,深刻揭示了現代化本質內涵;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從理論范式、全球治理、社會制度等為世界現代化貢獻新智慧,為系統性解決中國問題和人類問題提供了方法路徑和目標方向,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開拓了廣闊空間和光明前景。
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徐國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以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為前提和基礎。中國共產黨通過領導體系、制度體系、價值體系等對資本進行了規范引導,在保留資本推動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不斷發展、激發社會活力的過程中,有效克服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和國際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不僅體現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方法論層面,更應該在實現全人類解放的世界歷史進程中來把握,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的守正創新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趙勇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守正和創新體現三個把握。其一,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確定性內涵。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傳遞了中國立場、智慧和價值。其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復合敘事。中國式現代化貫穿“兩個結合”,是包含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性變革與實踐等思想要件的復合敘事。其三,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式現代化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探索創造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和主體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認為,百年黨史是一部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史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思想史。百年大黨理論創新的成功密碼主要在于:以堅持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指導相支撐為根本前提,以立足實際并回應問題相結合的守正創新為關鍵,以創新理論指導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相促進的實際效果為基本依托。既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過去為什么可以實現理論創新成功,又預示著黨未來推進理論創新能夠繼續成功。
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俊峰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跨越式”現代化思想的實踐與飛躍。中國式現代化堅守馬克思對西方“現代社會”批判與超越思路,遵循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理論實踐,根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批判汲取國外現代化的優勢資源,既超越了蘇聯模式社會主義、東歐市場社會主義、西方市場社會主義等關于現代化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辨,又建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明晰了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方略,開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跨越式”現代化思想的實踐范例典范,為人類現代化事業提供新的選擇。
華東政法大學博士李松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存在著“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張力。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以展示其“世界意義”,是一個由“邏輯論證”到“邏輯確認”的過程,所以仍需學術共同體貢獻更多“智識”。為了應對西方話語霸權的沖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工作。“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概念是對中國發展經驗的高度概括,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突破口”。因此,如何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凝練成幾個“核心概念”以便于更好地分享中國經驗,是我們需要努力去開拓的方向。(供稿:朱穎,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阮博,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