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韓慶祥(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一個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興旺發達。”卜建華教授的專著《青年亞文化的時代表征與引導對策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主要內容就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緊扣青年、青年亞文化、有效引領這三個關鍵詞,深入探究了青年亞文化的現實境遇、發展軌跡和生成機制,充分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亞文化的策略,這對我們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強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任何時代都有自己的命題,只有科學、辯證地把握和認識時代命題,才能把時代推向前進。當前網生代青年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有問題意識,立足于網絡信息時代青年群體的精神需求,面對青年亞文化所體現的時代樣態和文化符號,只有科學的教育引導,才能使青年具備與時代發展相適宜的核心素質,不負偉大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與時代重任。青年亞文化是一種集娛樂、批判、建構于一身的復雜體系,是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集合,是青年群體在生活方式、思維觀念、行為方式、精神品格、心理特征、話語體系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把握青年亞文化,既要審視青年自身實際,分析青年亞文化特征,又要跳出青年看青年,從時代的高度關照青年亞文化的發展環境,注重從社會大系統中聚焦青年亞文化。本書全面梳理了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階段的時代表征,重點關注了近年來網絡虛擬空間的“喪文化”“宅文化”“佛系文化”等現象,由此深化了對青年亞文化的生成機制、時代背景、文化符號、社會影響、引導策略等的認識與理解,透視了青年亞文化生成發展的社會因素與經濟因素,有助于我們了解和認識青年亞文化。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全面研究了青年亞文化的時代樣態呈現、主要內容及現實途徑,對我們深入研究、理解思考當前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政治社會化提供了新視角,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該書為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了新的方法自覺。縱觀該書,處處體現著作者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大德育觀、個人訪談法、系統觀點等。青年亞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必然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積極與消極、正面與反面、機遇與挑戰的統一體。基于此,本書采用跨學科的綜合分析,借用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對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生成過程、構建與變遷、社會效用進行分析,力求對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變遷趨勢作出較為科學、清晰、完整的闡釋。該書還探討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亞文化的途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融入青年亞文化的發展軌跡,有利于促進青年群體的健康成長。認真總結和提煉青年亞文化的優點,充分發揮青年亞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輔助功能,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亞文化的良性互動,這對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反映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和思想狀況,探索青年亞文化治理之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