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曙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隨著中國的崛起,所謂“中國威脅論”“國強必霸論”的論調此起彼伏,幽靈般地游蕩在世界的上空。然而,國強必霸真是繞不開的歷史定律嗎?中國除了走上稱王稱霸的道路之外真的無路可走嗎?人類真的將無法擺脫霸權的陰霾迎來和平共處的曙光嗎?
國強必霸,是西方500年來始終不變的歷史旋律。然而,國強必霸并非普世的歷史邏輯,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人類將開辟一條強而不霸的現(xiàn)代化之路。習武不是為了打人,強大不是為了稱霸。“強而不霸”的選擇與承諾,不是中國崛起的權宜之計,不是消解“中國威脅論”的策略考量,更不是泱泱大國的草率表態(tài),而是基于當代中國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文化邏輯以及現(xiàn)實邏輯得出的必然結論。今天,世界仍然處在霸權的陰霾之中,但霸權終結的曙光已經(jīng)展露在新的地平線上。中國的崛起是終結霸權秩序的重要籌碼,是重建世界秩序的中堅力量。21世紀,美歐主導的國際霸權秩序必將終結,多極化將是世界秩序重建的基本方向,人類將有希望迎來一個沒有霸權的新時代。
國強必霸:西方大國崛起的歷史邏輯
國強必霸這種觀點認為,大國必戰(zhàn)、國強必霸是歷史興衰的規(guī)律,是普世的法則,任何國家都不會例外。回顧西方近代史,16世紀,伴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西班牙、葡萄牙建立了海洋霸權,瓜分了世界;17世紀,海上馬車夫——荷蘭取而代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17世紀被稱為“荷蘭的世紀”;18、19世紀是英、法兩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紀,英法兩國打了150多年,法國越打越窮,英國越打越強、地盤越來越大,統(tǒng)治的土地一度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和日本相繼崛起,試圖通過戰(zhàn)爭建立新的世界霸權、瓜分世界,結果鎩羽而歸;20世紀初美國崛起,20世紀中葉蘇聯(lián)崛起,20世紀下半葉成為美蘇爭霸的世紀,也是美國完勝的世紀;21世紀頭十幾年,國際格局仍然是美國“一超主導”,霸權邏輯仍然是美國統(tǒng)治世界的主導邏輯。
從表面上看,國強必霸是每個強盛國家難以逾越的歷史命運,實則是西方國家自身歷史演變的真實寫照。國強必霸,關鍵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源于資本擴張、增殖、霸權的邏輯。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和勞動不可調和的矛盾”決定了資本的擴張性。資本以無限地追求利潤,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而當國內無法滿足這一目標時,對外擴張的本性就暴露無遺。早期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是通過對內剝奪和對外擴張完成的,而這一過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通過發(fā)動戰(zhàn)爭直接占領殖民地,為資本提供資源和產品傾銷市場,另一方面對殖民地國家直接實施經(jīng)濟掠奪和剝削以獲取資本。隨著資本無止境的積累,資本擴張的趨勢便昭然若揭,其擴張的范圍必然超出國家、民族的邊界而流走于世界各地。資本越是過度積累,就越是需要對外擴張,這就是資本的霸權邏輯。
哈維就資本主義內部存在長期的產生過度積累危機的趨勢,提出了一種“關于資本積累趨向危機的內在矛盾的‘空間定位’(更準確地說是時—空定位)理論”。而要解決資本過度積累的危機,在哈維看來,地理上的擴張和空間上的重組成為有效路徑。簡言之,“空間定位”必然會導致霸權。漢娜·阿倫特在《帝國主義》一書中也為解決資本過度積累危機提供了一些思路,“財產的永不休止的積累必須基于權力的永不休止的積累……”。資本積累決定了政治霸權的邏輯,政治霸權又成就了資本的積累。只要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jīng)]有改變,資本必然會在無止境的積累中尋求擴張、延伸和加強它的力量。
強而不霸:中國對霸權邏輯的超越
西方一直有一種擔心,“國強必霸”是普世的歷史邏輯,中國不會成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國將是世界的最大威脅。
西方的擔心自有西方的理由。確實,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霸權史。“國強必霸”,這是500年來西方大國崛起的歷史邏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蘇聯(lián)、美國等9個國家強大起來后紛紛扮演霸王或圖謀扮演霸王的角色。如果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全世界有什么理由相信中國不會成為下一個霸王?
“中國威脅論”是對這一疑惑的一種回答。西方有學者認為,中國也將無法擺脫“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中國的崛起必將重塑世界經(jīng)濟政治新秩序,挑戰(zhàn)美國的霸權地位。比如,福山認為,中國崛起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最大威脅和挑戰(zhàn),“資本主義的美國版本即使沒有完全喪失信譽,至少也不再占據(jù)主導地位”。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模式與西方世界所倡導的價值觀具有不可調和的根本性沖突;中國政府正有意識地與西方世界抗衡,“出口”中國模式已成為中國崛起戰(zhàn)略的一部分;中國模式處于美國模式的絕對對立面,中國模式的“流行”勢將損害美國的戰(zhàn)略利益,顛覆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然而,西方的推論本身是錯誤的。邏輯不是研究的出發(fā)點,而是它的結果。不是歷史與邏輯相一致,而是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研究的結論不是迎合邏輯,而是迎合事實,只有與事實相一致的邏輯才是正確的邏輯。西方的邏輯是基于西方的歷史得出的結論,不能用來裁剪中國的實踐、套用中國的未來。崛起的中國將會選擇走什么樣的發(fā)展道路,不能以既成的邏輯為依據(jù),而只能從中國的歷史事實中來尋找答案。
富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但中國式富強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的富強,其中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強而不霸”,這是中國對西方“國強必霸”邏輯的超越,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fā)展史的獨特貢獻。正如亞洲一位政治家所說,世界歷史過去屬于歐洲,現(xiàn)在屬于美國,而未來將屬于亞洲,這一趨勢是毫無疑問的。“西方的‘現(xiàn)代性之殤’警醒我們,要避免重蹈西方現(xiàn)代性的覆轍,走出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性之路”。中國的崛起和復興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歷史潮流,傳統(tǒng)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舊秩序將被打破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中國將打破國強必霸的發(fā)展邏輯,開辟和平崛起的嶄新道路。中國不構成世界的威脅,也不謀求取代西方的發(fā)展模式。中國的崛起對于世界而言,與其說是霸權的挑戰(zhàn),不如說是發(fā)展的機遇;與其說是“威脅來了”,不如說是“機遇來了”,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動機和引擎,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