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鄧鵬(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工業大學基地研究員,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學坤(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工業大學基地研究員)
網絡道德評判,是指網絡主體以網絡為媒介,依據相關標準,對網絡活動或事件進行價值判定的一種特殊道德實踐活動。規范網絡道德評判,推動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是文明用網和文明上網,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網絡空間道德建設,要以規范網絡道德評判為著力點,塑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新格局。
其一,健全網絡道德評判的價值標準,強化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價值基石。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也是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根本原則。在網絡空間,規范網絡道德評判,需要發揮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鍵作用。
旗幟鮮明,樹牢網絡道德評判的政治標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網絡安全事關國家的政治安全。在信息時代,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匯聚正能量的新場域,打贏輿論斗爭的新陣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態。
理直氣壯,明確網絡道德評判的道德標準。網絡空間不是道德“飛地”。各級黨委在網絡宣傳思想工作中,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化網絡道德認同,指引網絡道德實踐;要守正創新,善用網言網語講好網絡道德標準的大道理,增強網絡空間道德標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建章立制,確立網絡道德評判的法治標準。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德潤人心,法安天下。道德建設離不開法治保障,近年來,網絡空間法治標準不斷得以完善,內容也更加具體。例如,針對網絡空間跟帖評論行為,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修訂《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并于2022年12月15日施行,其中明確規定,針對發布違法和不良信息內容的跟帖評論服務使用者,要依法依約采取警示提醒、拒絕發布、刪除信息、限制功能、暫停更新、關閉賬號、禁止重新注冊等處置措施。
其二,嚴格網絡道德評判的關鍵環節,優化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基本規程。從行為基本流程分析,網絡道德評判主要包括動機、手段和效果,推動這三要素協調聯動,對維護網絡空間道德至關重要。
在動機上謀求懲惡揚善,樹立正確的善惡觀。動機是進行網絡道德評判的開端,直接反映行為發出者的道德修養。網絡主體若動機不純,企圖以非道德評判方式獲利,會引發網絡亂象,破壞網絡生態,甚至危及國家網絡安全。因此,無論有何種習慣、喜好等主觀因素,網民都要自覺加強自律,努力提高辨善惡、斷是非的能力。
在手段上追求公平正義,采用恰當方式方法。網絡道德評判作為言論自由在網絡空間的延伸,網民享有發聲權利,但必須得體,合法合規。作為網絡道德事件發布者,尤其是具有一定動員力的評判主體,一定要依據實情進行道德評判,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實;作為網絡道德事件評判者,尤其要注重包容理解、用語文明、理智發聲,不得逾越網絡空間行為的法律法規。
在效果上尋求激濁揚清,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效果是網絡道德評判影響力的直接體現,應當作為衡量其是否符合網絡空間價值標準的依據。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道德事件,網民要積極抵制不良內容,通過正確的評判發揮道德監督作用,抨擊惡與“偽善”,推進其他網絡行為主體的道德進步,推動網絡生態持續向好,壯大網絡空間正能量。
其三,防范和化解網絡道德評判風險,凈化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實踐場域。網絡道德實踐涉及面廣,凈化這一場域,需要多部門協同聯動,加強輿情跟蹤研判,妥善處理惡意網絡道德評判造成的不良后果,努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剛柔并濟,采用科學合理的網絡治理措施。一方面,基于網絡道德評判內容多樣化特征,應當堅持“柔”性治理。要充分尊重網民表達權,以正面激勵為主,引導開展深度討論與理性評判,對符合網絡道德評判價值標準的言論采取置頂等形式,引導網絡參與主體良性互動。另一方面,針對一些網絡道德評判帶來的負面效果,應堅持“剛”性治理,對惡意網絡道德評判進行依法懲處,警示其個人言行不能觸犯法律法規,推動評無“定法”,但要“守法”。
精準施策,加強網絡社交平臺的運營管控。網絡社交平臺要確保網絡事件的真實性,新聞報道等的全面性、客觀性,避免因“熱度至上”而信息失真。對網民發布的道德評判言論,嚴格執行先審后發制度,并建立健全跟帖評論實時巡查、應急處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各類平臺要承擔起自我管理責任,提升對相關熱點事件評判內容審核的時效性,維護好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
以快制快,提高重大網絡輿情的處理效率。相關部門要及時對傳播速度快、負面影響大的網絡道德事件進行調查,開展積極有效的輿論引導;要加強信息公開力度和回應效度,推動網絡道德評判建立在事實之上,讓不實言論不攻自破;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主陣地作用,不斷增強其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做好輿論引導。
其四,引導網絡道德評判主體的行為,美化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網絡環境。網絡空間道德建設,需要網民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助力網絡生態治理。
加強網絡道德與法治教育,提升網民法治和道德素養。加強網民素養教育,既要發揮好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合力,創新方式方法,加強對全民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力度;又要發揮好思政課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用好大思政課,借助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增設網絡空間道德素養、法治素養等教學板塊,普及《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等網絡相關道德和法規,提升網民上網和用網等素養。
建立新技術的道德評估制度,加強網絡行業的自律。要針對新興網絡社交平臺、各類公眾賬號等,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嚴禁發布、傳播有損網絡道德的信息;要加強行業經營自律,各級各類網絡行業要嚴格遵守《互聯網行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準則》等規定,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理性表達訴求,兼顧網絡道德評判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推動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要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極推動革命文化有效融入到各類網絡作品中去,強化網民的道德認同,逐漸形成崇德向善網絡氛圍;要鼓勵網絡空間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創新性采用網絡電影、網絡音視頻、網絡動漫等多樣化形式,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引導網民踐行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在網絡空間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凝聚起社會參與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合力,積極傳播符合道德評判要求的價值觀念,驅動網絡空間道德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