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西君(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的內生動力,也是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然成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一、現代化動力來源于變革性科技創新
人類歷史上歷經了三次重大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飛躍,也加速推進了世界現代化進程。歷史證明,誰抓住了科技革命的契機,誰就能率先躍升為現代化前沿國家。反之,若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發達國家也會滑落為發展中國家。根據中科院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在過去100年里,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概率為5%,發達國家滑落為發展中國家概率為10%。
18世紀中后期的英國,抓住機械動力革命的歷史契機成功超過了當時的海上經濟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工業革命使英國率先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到1850年英國城市人口已接近全國總人口的50%,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比例達到39%,英國率先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19世紀中后期,美國抓住電力和內燃機革命的契機,全面開啟了“電氣時代”,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20世紀初美國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全面超過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現代化前沿國家。20世紀50年代,美國又抓住信息技術革命的契機,大力發展了信息產業、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國家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鞏固了現代化前沿國家的地位。歷史和實踐充分說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進程的發動機,也是國家現代化的第一驅動力。
二、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創新成效和挑戰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科技創新,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始著手組建科研機構,積極推動科技發展。科學技術現代化也被列入國家“四個現代化”目標。面對當時“一窮二白”的經濟發展環境,我國舉全國之力取得了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青蒿素等一批科技創新成果。198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我國開始聚焦攻關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高新技術,大力推動高科技成果產業化,自此科技創新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緊密聯系。
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十年來,我國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由2012年的1.03萬億元提升至2021年的2.8萬億元,僅次于美國;2021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比2012年提高了0.53個百分點,接近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達到562萬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首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2021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從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第12位。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工程實現突破,北斗導航衛星實現全球組網,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深空深海深地探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量子通信、多功能誘導干細胞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中國高鐵、中國橋梁、中國港口已經享譽全球。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日益提升,2021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比2012年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中國科技創新實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原創性科技成果相對較少,一些“卡脖子”技術有待突破。2022年1月,國內科學家列出了遭到西方國家卡脖子的35個領域清單,其中不僅包括激光雷達、高端軸承鋼、重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等高端設備,還包括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芯片EDA軟件、操作系統、光刻機、手機射頻器件、觸覺傳感器、鋰電池隔膜等。這些受制于人的關鍵核心技術不解決、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提高,必將直接影響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國家安全也會受到嚴峻挑戰。
三、科技創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
加強原始創新,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基礎。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現代化的源動力來自于重大科學技術革命,基礎研究是重大科學技術產生的搖籃,也是原始創新的總源頭。第一,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圍繞建設一批國際先進的優勢學科目標,以重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大型企業、重點基礎研究單元為依托,加快布局一批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的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學中心,盡快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創新高地。第二,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凝聚各類創新人才,有序組織各類創新資源,協同作戰,集中攻克“卡脖子”技術瓶頸。第三,遵循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運行規律,探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嘗試推廣“基礎研究特區”等形式的體現基礎研究特點的路徑模式;第四,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建立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基礎研究基金、社會資本等多元化的投入體系,盡快縮小我國與主要科技強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比例的差距,尤其要對重點基礎研究項目、科研基地和重點團隊形成穩定而持續支持。
加強三元協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支撐。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力才能鍛造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支撐力。第一,加強教育現代化,不斷推進教育走向高質量發展。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點在教育評價、教育結構、教育質量、教育環境、教育治理五個方面共同發力,不斷優化教育內部各層次各類型教育比例,大力促進城鄉和地區間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規?;逃c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國民教育體系。第二,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夯實科技創新發展保障。圍繞科技創新需求,推動研究型大學進一步突出優勢領域和優勢學科,培養一批專業領域的世界頂尖人才,為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做好人才儲備。進一步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第三,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塑造現代化加速推進的新動能新優勢。全面打通科技與產業之間的轉化壁壘,建立良好的市場要素流動機制和資本風險投資機制,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發展 “政產學研用資”一體化和市場化導向的各類新型研發機構,比如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等。突破現有的依靠單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的局限性,適時組建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全面整合多個行業創新資源、構建高效協作創新網絡載體,深度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合發展。
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搶占全球產業創新制高點。未來產業是顛覆性技術的前瞻性產業化布局,是影響未來發展潛力的先導性產業和顛覆性產業,也代表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發展方向,對于搶占全球產業創新制高點具有重大意義。第一,以首批“未來技術學院”為載體,組織建立未來產業預見常態化工作機制,及時掌握全球重大科學技術變革發展動態,研判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及動向。第二,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瞄準未來產業預見性強的方向,積極配置特定領域的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助力未來產業加速萌芽和規模化。第三,組織一批戰略科學家共同制定“未來產業2035”戰略規劃,重點對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系統謀劃,詳細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
積極優化創新環境,營造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生態。良好的創新環境不僅有利于集聚各類創新資源,也有利于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形成自覺自發的創新行為和創新習慣。第一,做好創新機制的“乘法”。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權益保護、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創新投入等機制,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優化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聚焦國家需求和科技自身發展目標,形成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第二,做足創新服務的“加法”。不斷完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搭建便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構建全鏈條全流程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第三,做優創新流程環節的“減法”。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阻礙創新的各項流程環節,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工作負擔,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