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劉夢甜)12月10日,第六屆中國學術評價高峰論壇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召開,論壇的主題為“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推進引領自主知識體系的學術評價”。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聯合主辦,《甘肅社會科學》《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情報資料工作》《科研管理》《復旦教育論壇》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學術評價專家、學術期刊主編、各學科學者共計900余人在線參加了會議。
第六屆中國學術評價高峰論壇開幕式合影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徐擁軍教授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他指出,要繁榮發展科教文化事業、構建自主知識體系,離不開學術評價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離不開學術評價理論方法的持續創新,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需求,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自信,勇于探索中國特色的自主學術評價體系。
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中宣部傳媒監管局原局長、中國人文社科期刊評價咨詢委員會委員李軍在開幕式上講話指出,“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與創新高地”,期刊工作任重而道遠;中國學術要在全球高調發聲、獲得“金話筒”,期刊必須進入高品質的上升通道;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主動發展,要不斷加強自主辦刊能力,加強平臺建設水平。
論壇第二階段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劉益東研究員主持,共有五位專家作了專題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在報告中談到,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在“中國自主”,應該解決中國具體問題。體系構建本身具有堅實基礎,但要有總體思考、總體統籌,以教材體系為引領,實現整體推進。
復旦大學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主任陳思和教授認為,要進一步挖掘“代表作評價”的價值,要利用好大數據技術的輔助評價功能,并且學術質量不能由期刊級別來替代。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教授在報告中強調,針對當前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中重量化、頻繁化、簡單化、功利化等問題,要進一步創新學術評價機制,建立符合學科內涵的代表作制度。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期刊主編王學典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學術史的評價是學術評價中不可或缺的終極尺度,學術管理必須尊重學術的本性,學術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學術共同體,科研評價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最終有賴于學術共同體的獨立和成熟。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趙蓉英教授在報告中,深刻闡釋了話語權的定義與學術話語權的形成機理,并認為學術期刊的話語權評價可以從引導力、原創力、影響力、傳播力等四個維度進行。
論壇第三階段由復旦大學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副主任趙星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專家作了專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劉益東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自主知識體系具有獨立性、主權性、創造性、體系性等特征,沒有原始創新就沒有自主知識體系,建議盤點原始創新成果,充實或組建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快速提升我國高端智庫實力。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劉瑞教授認為,自主知識體系建立在理論范式基礎和框架之中,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應當是以馬克思主義范式為指導的知行合一的實踐范式,當務之急是積極推動破“五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楊思洛教授指出,評價知識體系構建是長期的歷史任務,必須從重視理論指導、完善評價方法、改進應用實踐、加強國際交流、完善人才培養等五方面著力推動。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評價研究部主任楊紅艷編審的報告中提出,要構建以學術共同體為核心的自主學術評價體系和學術資源平臺,實現學術評價從“精英評價”到“全同行評價”、從“點式評價”到“全流程評價”等七大重要改變。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林杭講師,以“中國學者的西方音樂研究”為例,認為可以通過在創造性轉化中以“我”為主、在揚長避短中激活自身優勢、在動態對等中自我發聲的方式另辟蹊徑。
徐擁軍總結了各位發言專家的精彩報告,并對論壇的合辦與協辦單位,以及線上參會嘉賓表示感謝,希望各位嘉賓繼續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學術評價工作,攜手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和自主評價體系的建構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離不開自主學術評價體系,如何圍繞著“中國自主”實現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立,是目前中國特色學術評價改革的核心話題。本次論壇匯聚了諸多學科的評價專家和實踐專家,圍繞“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推進引領自主知識體系的學術評價”的主題,開展了熱烈的思想碰撞與方法研討,必將在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