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東(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這為站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堅持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治理,是加強生態保護的關鍵之策。生態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把生態保護看成一個整體,進行整體性思考、全面性安排、系統性部署;堅持融合理念,全面整合、系統集成生態文明建設各要素和各環節;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一)以系統思維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環節正呈現出越來越強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愈來愈迫切地要求建立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強的制度體系。應依據生態系統內在的高度多樣性和復雜性規律,堅持從基本制度和管理制度兩個層面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進行整體謀劃、系統整塑,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環環相扣、協同聯動的制度體系。
第一,加快構建完備的生態保護基本制度。這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石和支柱。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這就需要以全局的視角統籌考慮、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的各個方面的相互銜接與配套措施,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由“碎片化”向“系統性”轉變。另一方面,以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打造生態文明基本制度的基石。市場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市場是資源配置和利用最有效的手段,產權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既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等問題。又要利用市場化機制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是發現自然資源真實價值、實現最優配置的重要途徑。
第二,加快構建完備的生態保護管理制度。這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維系與保障,重心在于打破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與政府運行的部門性、分割性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整體性。我國生態環境雖然復雜多樣,但仍是一個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彼此共生的生態大系統,所以,對于生態保護,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協調性。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監管體系,有序整合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監管力量,健全完善統一的環境監管體制。
(二)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各方面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在融入經濟建設方面。這是生態文明融入的主陣地。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須臾不可分離,離開經濟發展抓生態保護是“緣木求魚”,難以持續,脫離生態保護搞經濟發展則是“竭澤而漁”,貽害無窮。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發展方式、生產方式轉變。一方面,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增強自然資本意識,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另一方面,切實在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上著力,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深入推進綠色制造工程,不斷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奮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在融入政治建設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政治工作來定位、將生態治理作為“國之大者”來推動,是我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形成的重要經驗。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體現到黨的治國理政實踐中。建立健全綠色政績觀考核評價體系,讓“指揮棒”越來越綠色,導向越來越鮮明,引導各地各部門、各級領導干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放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認真履行生態保護職責,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在融入文化建設方面。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根與魂,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深遠影響。一是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華民族是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民族,中華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比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取之有度”的發展觀、“建章立制”的制度觀,以及敬畏自然的傳統信仰、關愛自然的行為模式、順從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原點,從中汲取精髓,充實認知基礎和思想基礎,獲取價值導向和道德支持。當然,結合新的時代特征,需采取有力措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快構建適應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體系,使生態文化具有時代感,為生態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二是凝聚共識、強化認同。著力推動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激發出強烈的共建美麗家園的愿望,自覺踐行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三是建設生態文明價值體系。積極構建生命哲學和環境倫理,引導人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尊重自然、關愛自然,在平衡人類需求與環境可持續方面擁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堅定地走上與環境共贏共生之路。
在融入社會建設方面。生態文明關系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大力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引導全社會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政府應加強環保宣傳和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將環保法律法規和知識納入課堂教學,新聞媒體應開展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切實增強公民環保意識,滿足公眾生態文化需求。同時,堅持以企業經營者為主要對象,把生態教育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始終,特別是在企業立項審批過程中,嚴把環保準入關,對企業的環境信用實行等級評價制度,將等級評定結果與企業信貸融資直接掛鉤,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環保法定義務。此外,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通過完善公眾參與制度,依法依規落實其環境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通過建立健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的積極作用,凝聚起建設生態文明的廣泛合力。
(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必須以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整體保護。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全局觀。自然生態系統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組成,這些要素彼此影響、相互依存,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用大局觀來推進生態修復、生態治理與生態保護。各地方各部門、各方面各環節,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對于生態系統實施的行為都不是孤立的,而會通過生態系統內部傳導機制彼此影響,從而關系到生態保護大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必須將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統籌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治沙之間的關系,統籌各類規劃、資金、項目,實現目標統一、任務銜接,縱向貫通、橫向融合,一體化保護、一體化修復,不斷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效率。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我們更加注重統籌兼顧。一直以來,各自為政、多頭治理是生態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目的就是為了打破各管一攤、相互掣肘的頑疾,通過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以系統工程的視角尋求新的生態治理之道。加快構建多部門、多層次、跨區域協同推進機制,實現相關部門與相關主體之間、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之間、不同要素與不同區域之間的高效協同。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治理思路和組織形式應與時俱進,有必要對過去以單個生態要素為主設置工程的做法進行系統性重構,做到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治理生態,使不同部門之間相互補臺而不是拆臺、不同工程之間相互協同而不是彼此抵消,最大限度地讓不同資金項目產生疊加效應、釋放更多紅利。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我們堅持精準施策。一是全面開展生態系統健康診斷。生態治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具有旺盛活力、強大恢復能力、完善服務功能的健康生態系統。所以,應探索建立生態系統健康診斷制度,著力構建生態系統健康診斷技術體系,找準癥結、對癥下藥,制定科學可行的治理方案和治理措施,切實提升生態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立足區域差異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綜合實力差異很大,必須采取差別化的生態治理措施。應依據不同的生態區位進行科學規劃,依據不同的自然條件進行因地制宜,依據不同的資源稟賦進行分類施策,做到“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站在新的起點上,正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必須既要只爭朝夕、踔厲奮發,又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奮力走出一條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路,繪就出山清水秀、林茂田豐、湖凈草綠、沙穩冰潔的壯美生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