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人民論壇網北京訊(記者常嫦)新思想引領未來,新征程催人奮進。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和宣傳闡釋,12月1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王偉光,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余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原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哲學部主任、一級教授韓慶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山西神達朝凱蘆芽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湯國朝等政產學研各界嘉賓及媒體記者200多人出席會議。論壇由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彭國華等主持。
本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由開幕式、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演講、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健康中國峰會、國家治理高峰論壇黨建創新峰會、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典型經驗交流會及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等單元組成。論壇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路徑創新、黨的理論創新與理論武裝、中國式現代化與實踐創新、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與智庫型全媒體建設等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人民論壇》雜志《二十大精神精要解讀》特刊、《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典型案例兩大課題成果在此次論壇權威發布。
論壇開幕式環節嘉賓線上合影
開幕式: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論壇開幕式環節,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致辭講話,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致歡迎辭,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彭國華作匯報,作者代表、基層讀者代表發言。
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在致辭中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強是民族強盛之基、國家安全之要。要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借鑒中國航天科技創新體制的成功實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要培育和集聚世界一流人才,發揮大學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打造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等人才棲息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跨界融合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卡點瓶頸,形成創業、創新、創投“鐵三角”,讓資本賦能創新發展,實現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是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第一動力源泉。四大發明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新智慧和科學技術的代表性成果,不僅對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全球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創新驅動的中國式現代化勢必為人類文明進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原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哲學部主任、一級教授韓慶祥作為《人民論壇》作者代表在開幕式上發言,并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的底層邏輯進行了深入闡釋。韓慶祥表示,《人民論壇》是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類、黨政類、思政類與現實問題研究類刊物中最具廣泛影響力的重要刊物,在選題上重點聚焦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創新成果,從道理、學理、哲理展開深入研究,深入理解和把握黨中央提出的重大論斷背后的深層邏輯,發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人民論壇近期選題的重點方向之一,我們可以從“底層邏輯”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的政治邏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現實邏輯是人口規模巨大,理論邏輯是新發展理念,時代邏輯則體現在強國時代背景。
作為基層讀者代表,山西神達朝凱蘆芽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湯國朝分享了讀者體會。他談到,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企業前途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作為一位企業家,學懂弄通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經營好企業的根本。他表示作為《人民論壇》雜志及人民論壇網的忠實讀者和理論創新傳播的受益者,通過持續閱讀人民論壇相關文章了解方針政策、提高理論水平、指導企業管理,收獲良多,人民論壇已成為企業發展決策參考的有效幫手。
年會線下主會場圖
主題演講:權威解讀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
主題演講環節,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王偉光,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余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等發表精彩演講,權威解讀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王偉光在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國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和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得益于立足中國國情、扎根中國實踐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完善與發展。新征程上,必須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勝利之路;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第三,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特征。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因此,我們要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當前,需要特別關注的突出問題是怎樣打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卡點,以及如何在市場經濟挑戰中走好新的趕考之路。要堅持問題導向,從制度上制約權力與資本、從思想上落實固本與培元,才能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余斌認為,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家安全風險凸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把安全上升到與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新發展階段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一方面要深化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需要充分體現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要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增強社會自我凈化、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構建政府、社會、市場三元共治的新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談到,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現代化,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本國國情論的觀點路徑,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形成了人類文明交流發展新的理論邏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們要發揚斗爭精神、迎難而上,一定能夠開辟事業發展新天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人民論壇《二十大精神精要解讀》特刊、《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典型案例兩大課題成果發布
權威發布兩大成果:《二十大精神精要解讀》特刊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典型案例
在本屆年會上,《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特別奉獻《二十大精神精要解讀》特刊、《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2021-2022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課題成果權威發布。
人民論壇《二十大精神精要解讀》特刊廣泛邀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知名權威專家學者,從理論層面全方位、多角度對黨的二十大精髓要義進行立體化研究解讀,幫助廣大讀者特別是黨政干部群體深化對二十大精神的學習領會。
《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2021-2022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為2021年、2022年度人民論壇“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大型課題調研項目”階段性成果。入選的《數字中國建設的紅色電信創新》、《數字化轉型的中國一汽創新》、《中國地震局定點幫扶的“永靖實踐”》等40個高質量典型案例,調研總結了相關單位、部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典型經驗。
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大型課題調研項目是與國家治理高峰論壇相配套并行的主題活動,以宣傳研究、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題主線,著力通過一線調研的方式總結實踐創新經驗,推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統一與創新發展。每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上發布的“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已成為該領域具有廣泛權威性、公信力與影響力的課題成果。
健康中國峰會:圍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路徑創新深入研討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我國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并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健康中國峰會環節,與會嘉賓圍繞研討主題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在主題演講中談到,新世紀以來,全國公共衛生治理面臨多重挑戰。要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與作用,使“中國智慧”彰顯于公共衛生治理。首先,建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體系。其次,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慢病共同防控”的有效防治理念,建立中西醫結合慢病防控體系。第三,發揮中醫治未病在養生保健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構建中國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從健康中國需求方面分析探討我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王松靈院士建議,應分期分批加快實施一體化臨床醫學博士培養體系,形成以推進醫學院校規范化建設的系統工作機制;加強全科醫生培養的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專科醫師培訓制度,探索復合型高水平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學位機制;盡快建立高水平高層次的雙學位人才培養體系,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
主題研討環節,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賀曉慧,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王建輝,北京婦產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陰赪宏,山西神達朝凱蘆芽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鐘云波分別就各自領域展開深入研討,為聚力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思想力量。
黨建創新峰會:黨的理論創新與理論武裝
黨的二十大報告立足新時代10年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重大成就,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提出了全面系統的新部署新任務新要求。
在國家治理高峰論壇黨建創新峰會上,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作主題演講。他談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關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夏文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辛向陽,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洪向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在全,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唐任伍等與會嘉賓圍繞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黨的建設方面形成的新論斷、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任務進行交流研討,會議成果豐碩。
典型經驗交流會:中國式現代化與實踐創新
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典型經驗交流會是每屆年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邀請知名專家與實踐一線工作者從理論與實踐的不同視角碰撞思想。在典型經驗交流會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首屆副主席兼秘書長、研究員龐井君,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賈玉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許正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二級巡視員、研究員張俊偉,幾何科技董事長陳良程等就“中國式現代化與實踐創新”研討主題展開線上對話交流。
本屆年會上部分課題調研組專家與典型案例單位負責人通過筆談文章、視頻發言的方式參與交流,分享治理創新實踐經驗,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言獻策。
創刊30周年座談會:更好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與智庫型全媒體建設
人民論壇創刊于1992年,江澤民同志題寫刊名,二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寄語,殷切期望人民論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鼓與呼”。30年來,在黨中央的關心關懷下,在人民日報社歷屆編委會的堅強領導下,經過人民論壇全體員工埋頭苦干、艱辛付出,人民論壇已由一本雜志發展成為期刊集群、網絡新媒體、人民智庫等構成的全媒體、智庫型理論研究和宣傳平臺,邁上了建設全媒體智庫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線上交流環節,學習時報社社長許寶健,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李小標,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常務副主編、教授劉曙光,光明日報理論部主編、高級編輯曹建文等圍繞“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與智庫型全媒體建設”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充分交流,取得了積極成果。部分嘉賓代表通過書面發言、視頻發言方式對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表達祝賀并提出了意見建議。
與會領導與專家希望人民論壇在創刊30周年的新起點上,堅持守正創新,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凝聚更大思想能量、貢獻更多智慧力量。
人民論壇負責人表示,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為契機,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融合、新聞媒介和智庫職能相融合、內容優化和市場開拓相融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融合,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作出積極貢獻。
會議取得豐碩成果,獲得與會嘉賓高度評價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與會嘉賓表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立足我國改革發展、黨的建設實際,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上,政產學研各界眾多專家學者以及相關人士線上線下相聚一堂,緊緊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從不同領域、各自角度深入解讀、交流成果,發表高見、深化認識,暢談體會、凝聚共識,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很有分量,成果豐碩。
“國家治理高峰論壇”是在人民日報社編委會指導與支持下,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的品牌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8屆,形成了年會、專題研討會及主題峰會等多層次的論壇活動形式,每場會議均圍繞中央和基層高度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前沿現實問題設置議題,官產學研各界齊聚一堂、深入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已成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探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權威平臺,影響廣泛。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國際在線、中國網等20余家媒體記者線上參與本次論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