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2022年11月26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光明網、《社會保障評論》編輯部協辦的“共同富裕大家談”第二期在線上舉行。本期主題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鄭功成、陳錫文、鄧秀新、劉喜堂、鄧文凱、魏后凱、肖黎明、劉守英、何文炯、李小云、席恒等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發表演講。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主持會議并作題為“以鄉村振興引領農民共富”的報告。為匯聚各界共識,探求鄉村振興與農民共富之路,光明網對報告內容予以刊發。
作者: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在以共同富裕為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與農民共富是值得高度關注的重大現實議題,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難富起來的群體是農民。目前,全國農村常住人口約5億人,居住城鎮尚未市民化的農村轉移人口近3億人,兩項相加近8億人構成了我國低收入群體的主體,其收入與消費基本處于低水平狀態。沒有鄉村振興,不可能完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任務;沒有農民的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亦不可能變成現實。因此,鄉村振興是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促使農民穩步走向共同富裕。
首先,應將鄉村振興全面融入國家與地方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政策體系并全方位推進。就像深度貧困地區與絕對貧困人口構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一樣,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項仍集中在農民農村。因此,鄉村振興應當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導向,在鞏固脫貧攻堅基礎上實現全方位躍升,既需要產業支撐與經濟發展,也需要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還需要提升鄉村治理的水平與能力,這決定了鄉村振興不只是農業農村部門的事務,而是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事務,應當按照城鄉統籌、優先鄉村的取向將鄉村振興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政府、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同時發力的大格局,并遵循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原則全面推進。
其次,應繼續用精準扶貧的理念指導鄉村振興并精準施策。鄉村振興是在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實現農村發展全方位升華的國家戰略行動。我國之所以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消滅區域性整體貧困與絕對貧困現象的歷史性成就,關鍵是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指引,是先找到致貧原因再對癥下藥的優良結果。脫貧攻堅成功實踐的經驗表明,鄉村振興也不能例外。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與鄉土文化差異也很大,鄉村振興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行穩致遠。因此,在目標明確和宏觀政策日益成熟的條件下,當前特別需要找到適合各地的實踐路徑,拿出更有效率的行動方案,以持續不斷地縮小城鄉差距,不斷促進并實現城鄉居民共享發展。
再次,要抓住三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要從重硬件投入轉向軟硬件投入并重,在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上下大功夫。我在多個地方的調研發現,在大規模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基本完成的條件下,農村地區特別是落后地區普遍存在著缺教師、缺醫生、缺農業技術人員、缺經營能手、缺鄉村治理能人的現象。這種局面不僅難以實現鄉村振興,個別地區在摘掉貧困帽子后還可能因外援人員減少而停滯甚至返貧。可見,鄉村振興的關鍵正在從物轉變成人,培養本鄉本土人才并激發其內生動力至關重要。只有培養成百上千萬有用的鄉土人才,同時引導城鎮人才下鄉,才能滿足鄉村振興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國家需要將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重大工程加以實施,通過專項投入并撬動社會投入,有組織、成規模地培養有素質的鄉土人才、引入城鎮人才。
二是要從重經濟建設轉向經濟社會協同發展。鄉村振興必須有相應的產業支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鄉村社會建設顯得同等重要。因為社會建設如果總是滯后于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將陷入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狀態,物質豐裕不可能自動帶來精神豐盈,進而會出現內生動力弱化、鄉風文明衰退、凝聚力衰減,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鄉村振興中應當提升對鄉村社會建設的重視程度,特別是要促使鄉村治理、社會服務與鄉風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這才是符合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共同富裕要求。
三是要扎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真正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2035年要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實際上已經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清晰的預期,但還需要盡早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時間表與路線圖,特別是需要盡快掃除阻礙城鄉之間人員、貨物、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壁壘,真正實現城鄉之間良性互動、一體繁榮,穩步邁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總之,中國制度的確定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忽略鄉村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進程更不會讓農民掉隊。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只要形成合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格局,運用好精準施策的武器,億萬農民一定能夠伴隨鄉村振興而步入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