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專家學者探尋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大家談”第二期在線上舉行
光明網訊(記者劉夢甜)2022年11月26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光明網和《社會保障評論》編輯部協辦的“共同富裕大家談”第二期“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在線上舉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主持會議并作總結。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華中農業大學原校長鄧秀新,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原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中國農村發展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云,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裁肖黎明,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席恒等專家圍繞主題先后發表演講。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的學者代表、騰訊公司代表、公益慈善組織代表和鄉村代表等150多人在線參加會議。
線上會場
鄭功成在會議開幕式中指出,這次會議旨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探尋“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之路。之所以首選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這一主題,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難富起來的低收入群體是農民。沒有鄉村振興,不可能完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任務;沒有農民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美景亦不可能變成現實;因此,鄉村振興是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他認為,應將鄉村振興全面融入國家與地方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政策體系,形成政府、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同時發力的大格局,繼續用精準扶貧的理念指導鄉村振興并精準施策。他還指出,在鄉村振興行動中,要從重硬件投入轉向軟硬件投入并重,而培養本鄉本土人才并激發本地人的內生動力至關重要;要從重經濟建設轉向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特別是要促使鄉村治理、社會服務與鄉風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要盡早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時間表與路線圖,盡快掃除阻礙城鄉之間人員、貨物、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壁壘,真正實現城鄉之間良性互動、一體繁榮,穩步邁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在題為“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演講中指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推動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村和農民的事情,更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事情。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目標之二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使農民富裕幸福、農村和諧秀美,兩個目標的實現必須相輔相成、同步推進。他還指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才、組織是主體,產業、文化、生態是客體,振興主體的目的是振興客體。因此,不僅要提高鄉村專業人才的比重,更要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要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發展農民需要的各種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提高農民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組織化程度。他認為,振興鄉村的產業、文化和生態實際上就是要充分發揮鄉村的特有功能,即鞏固農業基礎、守護青山綠水、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因而鄉村振興不能簡單照搬城鎮建設的路徑。同時,不能低估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嚴峻現實,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比較大,要盡快規劃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前景,使這兩個指標與我國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的狀況相稱。他提出,實現農民共同富裕還需解決好兩大問題:一是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農村居民的養老金水平過低,除了應當合理提高農村基本養老保險中的財政補貼水平,農村養老設施和服務的缺失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要抓緊研究并建立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為主要依托的多元化、多樣化農村養老設施和服務體系。二是進城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問題。許多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都與戶口關聯,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城市政府沒有相應的承受能力。這一問題既需要依靠發展逐步解決,也需要城市政府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對當地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實際需要,將其納入當地發展規劃加以建設,逐步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原校長鄧秀新在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實踐與體會”的演講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是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條重要途徑,尤其在當前山區發展相對滯后、未能發揮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獨特優勢的背景下,這一問題尤為重要。他認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要把握“一二三”原則,即發現唯一、把握“兩個適字”、注意三個方面。“發現唯一”要求發現“唯一”資源要素以形成不可或難以模仿的特色產業;“把握‘兩個適字’”要求產業發展宏觀布局中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堅持供需平衡略有短缺、考慮環境承載力的適度發展;“注意三個方面”要求產業發展中堅持技術、經濟、環保“三可行”,實現自然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技術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的“三轉變”,做到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三家結合”。他表示,地方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主要存在五類問題:一是“大小倒置”致使產業錯位;二是重產前、輕產后和銷售,致使產后環節、品牌建設成為短板;三是重變廢為寶搞加工致使產品質量難以提升;四是不分物性、精深加工致使錯估市場需求;五是過多依賴品種致使種養技術發展不足。他強調,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應在堅持“一二三”原則、剖析已有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以質量為效益、為核心發展好特色產業,讓農民走上富裕道路。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在題為“加快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的演講中指出,鄉村振興是黨中央部署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低收入人口。他提出,一是要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鄉村振興部門建立了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民政部開發建設了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至2022年6月已經匯集了6200萬左右低收入人口信息,重點是認定低保邊緣人口和支出型困難人口。二是要分層分類實施救助幫扶。根據低收入人口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劃分為三個救助圈層。第一個圈層是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第二個圈層是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第三個圈層是其他臨時遇困家庭或人員,針對不同圈層的群體分別實施相應的救助措施。三是要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輸血式”的救助方式難以滿足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之外的需求,因而需要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從各個方面為困難群眾“省錢”。四是要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的關鍵在于實現就業,無論是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扶貧車間,還是勞動力轉移就業等,都是為了實現更充分的就業。五是要健全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健全農村基層治理體系不僅可以有效推進鄉村振興,而且也是維護農村低收入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要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作用,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中國農村發展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在題為“促進農民共富的關鍵舉措”的演講中指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縮小群體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目前我國農村基尼系數、城鄉收入比均處于高位,地區差距主要體現為農村發展差距,因而共同富裕的重點難點均在農村。對此,他提出了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三大舉措:一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目前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存在一定差距,未來應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特別要重視農業轉移人口的共同富裕。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方位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增收的最根本源泉應當來自于農業和農村,未來的重點是激發鄉村內生活力,建立各具特色、具有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和農業農村導向型的農民穩定增收機制,要多途徑增加工資性收入、促進經營性收入快速增長、拓寬財產性增收渠道。三是加大幫扶力度,建立先富幫后富的長效機制。要重視農民的“擴中提低”問題。一方面,通過提供就業崗位、支持農民創新創業、激活農村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大政策支持和幫扶力度等多種途徑增加農村低收入群體收入;另一方面,擴大農民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重點關注已進入城鎮的農民工群體、未來新增加的城鎮人口、剩余農村居民的中高收入者這三類群體。除此之外,還要依靠聯村發展破解村莊分化,鼓勵和引導跨村聯合、抱團發展。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原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在題為“當好社會參與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主力軍”的演講中指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鮮明主題。面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轉變,2022年6月,中國扶貧基金會更名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自此,基金會提出了“一個轉變、兩個過渡、三個更加注重、四點工作思路、五個國內業務方向、六個國際業務”的工作調整和實踐探索,推出了“百美村莊”“童伴媽媽”等代表性項目,獲得了“中華慈善獎”“米蘭公約獎”等榮譽。他表示,在慈善普遍性規律的基礎上,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更具有自己的發展內涵和特點:一是黨指方向,慈善主題鮮明,在黨中央“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指引下,脫貧攻堅的創新實踐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創新發展成果;二是政府主導,項目形式多樣,類型豐富,組織化、專業化、社會化程度高;三是全面行動,參與主體廣泛,實現了動員黨政機關、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各類主體;四是注重實效,項目實施精準有序,群眾參與度高,過程公開透明;五是底蘊深厚,傳承與借鑒高度融合,實現了守正創新。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裁肖黎明在題為“做好鄉村發展共創者和數字工具提供者”的演講中指出,在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指引下,更好地響應國家需要、助力共同富裕是騰訊踐行自身使命所在,也是創造可持續社會價值的內在要求。他表示,社會議題的解決需要各方達成共識,在技術推動下形成共享發展模式以最終促成各方共同創造。共創將個體與組織自身、社會各方凝聚起來實現共建共享,與社會各方的“共創”是共同奮斗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最大的生產力。在政府的主導下,騰訊將做好助力者,積極與村民、村集體、企業、社會組織、學界等各方共創,以共創價值凝聚目標,以共享成果激活動力,以共助協同推動發展,以共同富裕鑄造未來。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在題為“鄉村老人問題作為鄉村振興重要議題”的演講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規劃、產業、人才、居住、生態、治理、體制等方面引起了廣泛重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鄉村老人的狀況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他還指出,農村老年群體狀況堪憂,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農村老年撫養比高;二是農村老年群體經濟和基本生活保障不足;三是農村老年群體健康狀況普遍不佳;四是農村老年人內心孤獨、抑郁增加。他強調,要多舉措并舉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短板:一是進一步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建立農村養老金穩定增長和動態調節機制;二是采取多種方式開發農村老年群體人力資源;三是完善助餐模式,解決農村老年群體的吃飯問題;四是提高健康服務水平,解決好農村老年群體的就醫問題;五是豐富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解決好農村老年群體的精神慰藉問題。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在題為“基于共同富裕的富民強村浙江探索”的演講中指出,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聚焦“富民、強村”,系統推進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有效推進農民和農村共同富裕。在這一政策指引下,百姓收入增加、差距縮小,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提高。他表示,浙江省實施了一系列富民、強村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富民政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標準地改革為牽引,加快推進承包地連片流轉、農業規模集約經營和農業項目有效投資;二是以農業標準地改革組合農業“雙強”行動,布局高質量農業全產業鏈,帶動農民更好創業就業;三是堅持以宅基地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鄉村建設與鄉村經營,吸引工商資本導入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十業萬億”鄉村產業,實現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強村政策主要采用“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片區組團”三項機制,深化集體經濟市場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聯動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他還指出,浙江還推出了一系列綜合改革措施:一是市場化改革+集體經濟;二是標準地改革+農業“雙強”;三是宅基地改革+鄉村建設;四是數字化改革+強村富民。
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云在題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農民富”的演講中指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縮小城鄉差距,城鄉差距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收入和治理四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收入差距。他強調,在鄉村場域中讓農民的收入增長有保障,要聚焦于“認識今日之鄉村”和“認識今日鄉村之產業”兩個問題。他指出,今日鄉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功能相較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發生了劇變,發展鄉村經濟的目標也不單是為了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更多是為了維持留在鄉村人口的生計這一政治和社會目標。鄉村產業的發展思路應朝著“親農民產業”的方向轉變,具體而言:一是要有農民直接受益的鄉村經濟新空間,著眼于提升農民自身的技能和盤活農民自己的資產;二是建設專門的組織機制,尊重農民的自我能動性,保障農民當家作主;三是創造利益鏈接機制,產業利益的主要受益者應是貧困農民,產業建設的目的應圍繞著農民就業和提升農村的福利水平;四是加強智力引領和人才建設,培養鄉村產業職業經理人等新型管理經營人才,形成為農民利益服務的專業隊伍。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席恒在題為“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基本路徑與西部任務”的演講中指出,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扎實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的關鍵,鄉村振興為促進我國城鄉共同富裕提供了戰略選擇。他認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目標是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斷縮小區域、城鄉和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而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是推進廣大農村人口共同富裕的最重要途徑。他表示,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通過提升農業產業能力、農村發展能力和農民致富能力,促進農村居民富裕程度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包容性政策,不斷調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共享富裕的共同程度,進而促進城鄉共同富裕。他還指出,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獲得實質性進展,西部農村地區至關重要。他強調,西部地區鄉村振興應當著眼于三個方面:一是通過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果,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基礎條件;二是發揮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實現資源變資產、能源變產業、潛能變財富,提升西部農村地區的富裕程度;三是運用政策調節機制,引導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向西部農村地區流動,不斷提高西部農村地區共享富裕的程度。
會議最后,鄭功成作了總結發言。他指出,鄉村振興將伴隨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農民富裕將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進展的最顯著標志,這次會議對這一重要主題作了一些理論回應,而實際成效還取決于更加科學的系統化政策設計與各界各方高效協同推進。他相信,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鄉村的面貌必定日新月異,農民的生活狀況必定更加美好。
“共同富裕大家談”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在光明網、騰訊公司等支持下創設的圍繞共同富裕這一時代主題展開深層次討論的學術交流機制,目的是匯聚學界與經濟界等有影響的專業人士,共同探求走向共同富裕的發展思路與實踐路徑,為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應有的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