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探討大變局中的新型政黨政治理論與實踐議題,總結中國特色政黨政治經驗成就,展現中國共產黨偉大政治實踐,推動構建政黨政治學新的自主知識體系,10月29日,由上海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中共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聯合主辦,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分中心、上海大學政黨治理研究中心承辦,以及光明網理論部、《文匯報社》文匯講堂工作室提供媒體支持的第四屆“政黨治理·申城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本次論壇以“新視野新知識:大變局中的新型政黨政治”為主題,聚焦新型政黨政治實踐力量、組織形態、理論觀點、政治實踐及其卓越效能,以及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及文明等要素上,何以歷史性和時代性地建構著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等命題。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通過視頻方式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曙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世界政黨研究所所長金鑫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陳麟輝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閆坤如主持開幕式。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等單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學、政治學等多學科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展開深入研討,線上線下300余人參加論壇。
成旦紅在視頻致辭指出,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中國共產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共同研討大變局中的新型政黨政治的中國經驗、發展邏輯、內涵特征、世界意義等理論與現實問題,可謂恰逢其時,為學習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貢獻了思想智慧、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
陳曙光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共產黨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走出了一條新道路,即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構了一種新文明,即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政黨政治是新道路的題中之意和重要密碼,是新文明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組成。21世紀的今天,中國政黨政治如何在世界的學術舞臺上建構起自己的學術體系、概念體系、話語體系,這是當代中國學界的共同使命。“政黨治理·申城論壇”承載著這一非常重要的使命,他相信本次論壇將在中國的學界,對于中國學術的建構發揮重要推動作用,期待論壇常新長辦、辦出水準、辦出特色、辦出品牌,推動中國的學術走向世界舞臺中央。
金鑫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論壇繼續緊扣“政黨”這個關鍵力量,探討如何以政黨治理帶動國家治理、推動全球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在國際格局新舊交替、世界政黨政治交錯演進的歷史當口,“政黨研究”正當其時,盼望政黨政治研究能夠在四個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拓展寬度,對于各個國家各類政黨進行更系統研究;二是加大深度,對于國外政黨變換輪替背后的理論思潮進行深入研究;三是增強實度,多為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等提供務實管用的決策建議;四是找準向度,為構建中國特色政黨政治話語體系,服務黨的中心工作做出更大理論貢獻。
陳麟輝在致辭中表示,政黨政治的運行質量對于國家的興衰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次論壇全方位多視角的深入探討,將為增進政黨政治動能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撐。
一、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與新型政黨政治的歷史及當代演繹
新型政黨政治是一種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政治創造。中國的政黨政治完全有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創造性、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持久性。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歷史嬗變和當代演繹作出了深刻的闡釋。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校務委員、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韓慶祥教授從百年歷史的角度,回溯中國應對西方現代化沖擊的歷史過程,認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開天辟地的歷史轉折意義,從學術思想、領導力量、正確道路三個方面掌握了歷史主動,使中國開啟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開辟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共時性地型塑著一種新型政黨政治圖景。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世界政黨研究所所長金鑫研究員從世界政黨格局的碎片化和政治人物的個性化、政黨主張兩極化、政黨宣傳的即時化和政黨政治領域的泛意識形態化趨勢明顯等四個方面分析世界政黨政治的新變化,并指出世界政黨格局的演變會引起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又會引起世界格局的調整變化。面對變亂交織的世界和復雜難解的經濟社會問題,很多國家的政黨存在“治理赤字”和“本領恐慌”,傳統政黨面臨“往哪走”的困惑,新興政黨面臨“走不遠”的挑戰,各國政黨的新陳代謝推動政黨體系深入調整,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互學互鑒、提升治理能力是各國政黨的普遍訴求與共識。他同時強調要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其他政黨之間的交流,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房寧認為政黨的規模和政黨的功能存在著相關性,但政黨數量與質量沒有正相關。回顧歷史、縱觀世界近現代史,“政黨”可概要地分成參與型政黨和管理型政黨。中國共產黨要在政策層面、決策層面和實施層面加強管理和治理,嚴把規模,提升質量。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浙江(嘉興)中外政黨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在全面分析了世界政黨政治發展的基本態勢后認為,政黨品質和政黨政治運行質量成為影響國家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當前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優秀品質和運行最有質量的政黨,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成就,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復旦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劉紅凜教授認為,技術革命是推動政黨政治變革與政黨轉型發展的原動力,政黨的轉型取決于科技革命導致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惟有突破政黨本位,以政黨為中心,以國家社會本位才能深刻地揭示世界政黨發展轉型的根本原因。他提出,當今時代依然處于政黨政治時代,執政黨依然是一個國家難以取代的社會權力中心,與西方政治邏輯中的“政黨法治”及“法治政黨”等概念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推動的“全面從嚴治黨”是高位推動的、是自上而下推動的,這決定了西方的政黨轉型發展與中國共產黨強調的自我革命在內在邏輯上的本質區別。
吉林大學匡亞明英才教授王立峰認為,完善黨的領導需要體制、制度與機制三個方面來實現,在體制上,要把“黨的領導”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場域,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與法治國家戰略之中;在制度上,要把黨的領導制度納入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之中,堅持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在機制上,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制度優勢,深化和完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各項機制。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教授王海濱圍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建設”的問題,闡述了將理想信念、黨性修養、思想建黨等理論成果運用到構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建設分析框架中的重要意義。
二、探討新型政黨政治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向
要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帶領全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就要充分探討新型政黨政治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向。
山東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商志曉教授認為,根據政黨政治的新形態、新發展、新范式,聚焦“新型政黨政治”主題進行學術討論和理論研究,具有探索性和開拓性。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風范和為政品格,尤其是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現實努力和追求,無疑是新型政黨政治中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的,是新型政黨政治行為中最具說服力和影響力的實踐活動。新型政黨政治的理論姿態要注重總結成功實踐、注重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注重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注重世界觀、方法論引領和注重目標方向的戰略統籌。
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教授以“新時代禮儀制度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為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禮儀制度與政治文明建設的共生互動關系,探求以新時代國家禮儀制度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與方略對策。他認為,加快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提升我國政治文明建設質量,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新理論、新視角和新實踐,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優勢。
全國黨建研究會秘書處辦公室劉源主任圍繞“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認為要深刻認識黨建學科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關鍵地位,承擔起新時代黨建研究工作者的崇高責任。黨建學科的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重要論述為指導,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溝通協調,為未來學科規范發展、高質量發展、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政黨研究所所長丁俊萍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和優勢,我們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走向光明未來,中華民族才能迎來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政黨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臧秀玲認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和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必然產物,兩者在高度契合的基礎上呈現出雙向塑造的互動關系,能夠有效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三、剖析新型政黨政治的動力機制與實踐目標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政治實踐,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政黨政治實踐,那么這種政治實踐的內在動力機制,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的那種解決大黨獨特難題的清醒和堅定,以及始終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而其實踐目標,則在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王炳林教授以保持解決大黨獨特難題的清醒和堅定為題,闡明大黨的獨有難題究竟是什么、需要怎么辦,認為堅持和加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運用中國化和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來凝心鑄魂,健全自我革命的制度規范體系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關鍵。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桑玉成認為,“政黨治理”需要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原則和精神,并從“在何種意義上使用政黨治理”“什么是政黨治理的主語”“怎樣理解政黨治理中的政黨”“全過程人民民主與政黨組織管理的內生關系”“政黨治理的制度化問題”等方面出發,提出了多個可供研究的重要理論命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林建華教授認為,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地上生動演繹了建黨并進行政黨建設,奪取政權并進行政權建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等精彩的三部曲,歸結起來的唯一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訴求和價值標識。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李海青教授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文本,從使命倫理的價值承擔、把握規律的歷史主動、綜合創新的理論自覺、改造世界的實踐思維、自我革命的主體鍛造等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一核心命題。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周敬青教授認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先從嚴、從嚴必依法度,“自我革命”必須發揮黨的制度規范和界定的優勢、必須發揮黨的制度強制懲戒優勢、必須發揮黨的制度約束和監督優勢、必須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王海燕副教授從歷史和現實邏輯的角度闡述了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強調必須堅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和領導力。
四、展望新型政黨政治新的知識視野與世界意蘊
一定意義上說,新型政黨政治命題及其歷史實踐,為世界政黨政治破解了實踐難題、拓展了發展路徑、創造了嶄新形式、打破了政黨政治的西方話語霸權,為一種新型政黨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可能。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一級巡視員劉靖北教授認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理論,為世界政黨制度和人類政治文明做出了偉大貢獻,增強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自信。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及其實踐已經具體地、現實地、歷史地開啟了新型政黨政治的理論與實踐及其知識體系建構的歷史進程,未來要加強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國際傳播。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教授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極大地體現了中國智慧和經驗,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式現代化的路徑依賴,從實踐層面破除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從理論層面也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約束。要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普遍與特殊的辯證統一中,全面深入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顯著優勢和世界意義。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政黨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立偉教授以“新型政黨政治:以政黨領導與治理為中心的一種解釋”為主題,從“政黨領導及治理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中國特色政黨政治回應了世界政黨政治三大基本命題”等維度進行闡述。他認為,中國新型政黨政治理論及其實踐,存在著“政黨與自身之間的政黨治理”“政黨與政黨之間的多黨合作及其制度化”“政黨與國家之間的治國理政”等三個基本面向,其主要特征是“以政黨領導與治理為中心”。這種新型政黨政治,是代表人民利益、適合中國國情、運行高效有序的社會主義政黨政治,是一種深層次的政黨政治實踐新范式,展現了人民價值立場、文化內在生成、歷史必然選擇、國家民主實現、制度運行效能意義上的內在邏輯,歷史性和時代性地建構著新的自主的政黨政治知識體系和政治文明新形態,為世界政黨政治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及知識資源。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富文教授從“黨的自我革命戰略思想的時代出場、戰略指向、戰略定位”等維度,闡述了黨的自我革命戰略思想的核心內容。他認為,黨的自我革命戰略思想是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行動指南,是解決歷史周期率難題的時代性答案。另外,來自北京、上海、湖北、山東、吉林等地高校的代表紛紛發言,共話大變局中的新型政黨政治。
論壇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李海青教授主持閉幕式,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薛偉江研究員致閉幕詞,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高立偉作論壇總結。高立偉指出,本屆論壇迎來了政治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多學科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大變局中的新型政黨政治歷史、理論與實踐議題,對于我們拓寬學科新視野、構建學科新知識、把握學科新方法,推進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具有重要意義。論壇初步梳理了新型政黨政治的演進歷程、歷史經驗、發展邏輯、本質特征、世界意義等理論和現實問題,與會專家報告站位高、立意深、視野寬、觀點新、啟發大,論壇規模壯大、學科交叉融合、影響范圍寬廣。未來我們要用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大知識觀以及大責任觀繼續深入探討“新型政黨政治”這一學術命題,努力構建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新型政黨政治學知識體系。(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姜劍、高立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