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段中衛(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落實和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這一發展要求和戰略目標,應緊緊圍繞“扎根中國大地”這一核心要求進行謀劃和落實,始終堅持用中國理論引領發展方向、始終堅持把中國特色作為發展底色、始終堅持把中國所需作為發展動力、始終堅持用中國標準評價發展成效。
始終堅持用中國理論引領發展方向。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一項需要科學理論引領、事關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活動,是新時代亟待解決并正在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其核心就在于“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努力增強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的自覺自信,不斷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校建設理論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必須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動力”;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將引領我國高校的建設發展方向。同時考慮到世界一流高校建設發展問題的復雜性,必須要將上述中國理論始終同中國國情、各校校情相結合,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校自身校園文化相結合,這樣才能在指引建設實踐、引領發展方向的過程中不斷踐行和落實理論要求。
始終堅持把中國特色作為發展底色。早在1957年,毛澤東同志就把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作為我們的教育方針。其后,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黨的教育方針也隨之進行了幾次具體調整,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基本內核從未改變,這業已成為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講話,不僅再次重申了這一基本內核,并對其內涵進行了豐富,把“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作為基本建設要求列入其中。這也使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特色”有了更加詳盡明確的科學內涵:必須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根本原則,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作為根本思想,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作為根本方向,把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作為根本要求。“中國特色”要求的提出與內涵的進一步明確,清晰指明了我國要建成的世界一流高校,首先必須是具備上述“中國特色”的高校,這就為把我國高校建成世界一流高校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也使得“中國特色”成為并將繼續成為我國高校的發展底色。
始終堅持把中國所需作為發展動力。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中成長起來的。11世紀下半葉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羅馬法研究的需求推動了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建立與發展。19世紀下半葉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專業科技人才的需求推動了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的發展。20世紀下半葉我國改革開放對科技、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則進一步推動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飛速發展,并使其迅速躋身為世界一流大學。新時代是接近并將必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新時代“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為我國高校建成世界一流高校提供了強大的外部動力。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從數量上講,過去十年里高校獲得了一半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從質量上講,高校獲得了十年來60%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90%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因此,始終堅持把滿足國家所需作為發展動力,把培養滿足國家需要、適應國家發展的人才作為主要教育任務,把解決科技發展瓶頸、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提供頂尖智力支撐作為主要科研目標,已成為當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校的一條基本經驗。把滿足國家所需作為發展動力并不是要強調閉關自守。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又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念進行發展建設的國家,中國的發展必然也會帶動和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因此,以滿足國家需求為發展導向,我國高校必然會在滿足國家、奉獻社會、服務人類的偉大征程中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校。
始終堅持用中國標準評價發展成效。很長一段時期內,基于與世界接軌、提升世界排名、增強國際影響力等目的,國內很多一流高校都主動參與了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等大學排名活動,并把上述世界大學排名結果作為評價自身發展成效的重要依據。從積極正面的影響來看,這些基于國外高校實際所構建的評價體系,為促進全球高校之間的良性競爭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學生及家長選擇留學目的地時提供了非常簡便的參考依據。但是上述評價體系過分重視量化指標,對于非量化指標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上述排名并不能客觀反映人文社科類名校的真正實力。此外,鑒于上述評價體系基本都是根據西方高校的發展特點進行設計,如果按照上述評價體系進行對標建設,不僅非常容易造成中國高校發展的同質化、西方化,而且也會使很多中國高校失去自身發展特色,這從長遠來看,顯然并不有利于中國高校的健康發展。建議可以以中國學科分類體系為依據,吸收國外世界大學排名評價體系中符合中國高校發展實際的二級指標,例如學生與學習方面的指標、教師與科研方面的指標等,同時完善制度建設、社會貢獻、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指標體系,逐步構建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并由專門的第三方機構負責構建完善評價體系并具體實施上述評價活動。
(本文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關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專項資助項目”結項成果)